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父亲的神奇故事(文字部分)

管理员2022-03-10【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解放前他就常赶着骡驮货、拉犁、拉磨,解放后,仍经常和骡、马打交道。
从1951年1958年,农村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等组织形式,逐步走上农业生产集体化的道路。在高级社时,农民各家各户的大牲畜都作价交给了社里,由社里集中饲养,然后借给各生产队和社员使用。骡、马这些大牲畜,集中到一起饲养,谁都没有经验,没有人敢接手,父亲就接了下来,一接就是两三年。当时社员劳动都是按出工干活情况,由小组评议记工分,年终按工分分配报酬。男性壮劳力一般一天记10分,但给他记的是12分。
在他的马圈里喂养了十来匹马,个个膘肥体壮,身上的皮毛油光发亮,谁见谁夸。马圈的院子很大,南面是一排长长的马棚,马棚前面摆放着一排四五个长长的石槽,北面是一排存放草料和马具的房间,以及他的住房,东西两侧是院墙。虽然马圈就在后街,离家很近,但平时他不回家,就住在马圈里,吃饭也主要靠我们送。他一天很忙,一大早起来要先喂一次马,然后就是打扫院子。白天,马基本上都出去干活了,他要清理马圈,准备马的饮用水和草料。他的马圈总是干干净净的。马吃的草,夏秋季节,主要靠社员下地回来顺便割的草,也有小学生放学后去野外割的草,他负责过磅折记工分。冬春季节则主要靠干草,即谷子的秸秆。铡草需请个帮手,有时我哥和我也去。马的饲料主要是大豆饼,也有玉米、黄豆等粮食。喂马主要靠晚上,他说,“马不吃夜草不肥”,除傍晚喂过后,他夜里还要起来再喂一两次。他对马很经心,马蹄磨薄了,就找人给钉铁掌,马病了,就找兽医来看,看后,又是喂水又是灌药,更是精心照料。他和郭峪村一个当地的名兽医张凤鸣(张创)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还把自己的外甥介绍去当学徒。
1958年公社化以后,他不再喂马了,但1959年整个冬季,他还是赶着马在王村煤窑拉高车(煤窑竖井上的出煤绞车)。
在农村集体化期间,他给大队调换过好几批牛、马、驴等大牲畜,把老弱干不了活的卖出去,把强壮能干活的买进来,保证了大队农业生产的需要。更为可贵的是他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便宜。大队每次让他出去买卖牲畜,他都要大队派个管钱的人一起去。他从来不经手钱,他说这样账目清楚,别人不会说闲话,他只是挣工分。
他爱体面,讲排场,以马为荣,每逢过年出远门走亲戚,别人是家里有什么牲畜就骑什么牲畜,以驴居多,而他总要想方设法给我妈弄匹马骑。
支援建设
1958年后的两三年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当地和全国一样,既全民动员,修水库,建铁路等,办了一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国利民的好事;也发动群众,大炼钢铁,建大型猪场,深翻土地等,干了一些违反科学规律,劳民伤财的蠢事。尤其是农村炼铁,由于是土法上马,用的是小高炉,资源浪费严重,合格率低,而且把农民家里用的铁质器具也收集去做原料,得不偿失。
当时,对于党的号召,大队的安排,父亲出于对党的热爱和信赖,总是积极响应,大力支持。
公社要修“万头养猪场”,让望川派民工去,大队找到他,让他带队,他二话没说,打起行李就走。
他对自己带去的民工,首先把大家的住处安排得比较好,第二是把大家的伙食搞得比较好,所以大家都愿跟着他,支持他。在他的带领下,按时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公社的表扬。
县里要修董封水库,大队又想让他带队去,他又是二话没说,带着村里的民工,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再次给大队增了光,得到了大队的赞扬。
1960年要修建南太焦线长治到焦作段的铁路,晋东南要发动约5万民工进行大会战,各村都要派民工去,一去就要两三年。当时我们家的5个孩子中,除了刚刚5岁的弟弟外,都在上学,母亲还是小脚,有很多不便,父亲长时间外出会造成很多困难,但大队找到他了,他又是把家放下,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大队的安排,带队前往百里之外的铁路建设工地。他们参加的是高平县境内赵庄隧道段的施工。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住条件都很差,但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又较好地完成了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为国家的铁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大队又一次争得了荣誉。
在铁路建设工地,他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上世纪80年代,他在从晋城到北京的火车上,遇见当年在铁路工地认识的晋城一个老朋友,聊得很开心,到北京后还特意去他的住处看望他,并和他在总参测绘局供职的妹夫交成了朋友。

聚合标签:父亲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