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中国殡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管理员2020-11-12【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老子还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终身不殆。”所以归根之后的复命,才能回到常道,才能符合大公,也才能符合自然,进而终身没有任何危险。

  在老子的生死观中,非常强调大道为万物的最终点,也就是一切万物的终极归宿。所以,如论终极关怀,道家的中心思想就在于关注人生的最终归宿。基督教的最终归宿是天堂,佛教的最终归宿是涅磐,道家的最终归宿“为天下母”,也就是天道。老子强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要法天,然后“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对生死的看法,就应法乎天地,顺乎自然,一切都是以自然为最高原则,才能形成其原来的本性。什么是道呢?道在这里便是一切天下之母,同时也是创造万物的本源。所谓“无名,天下之始;有名,天下之母。”然后指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是指人生精神的不断提升,在否定之否定中升华,不断提神于高空,以自然心情流盼万物,即可领悟众妙之门,自然也可领悟生死之门,是一种超越的情怀。

  老子认为,真正得道的人是善于摄生的,其精神很镇定、冷静,足以超越任何挑战与打击,所以“动无死地”。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人们出生之后,能长寿者约有百分之三十,短命夭折,也约有百分之三十,本来可生,自己踏入死地的也有百分之三十。从这点来看,可以知道老子并不认为生死是“定数”。老子很强调“摄生”、养生之道,并且认为真的有用,足以延长寿命。这个观点在后世的道家中颇为流传,中国古代哲学中很大篇幅也都体现了养生延寿之说。当然,老子强调的“善闻摄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只因为“其无死地”。他认为善于养生的人,根本就不会进入致死的境地。在这里老子以象征的比喻说明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能透过深厚的智慧,看透人生、看穿生死。所以,任何挫折、打击,对其都无法伤害,反而能够愈挫愈勇。清朝名臣曾国藩,在抗击“太平天国”军队之初,连连战败,有识者馈其黄老学说,也就是道家的典籍,曾国藩精研颇悟,奏报“屡败屡战”,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亦终扭转局势。老子的养生,与后世的炼丹、吐纳相去歧途,其本意是在面对万物变幻,面对生死无常时,能够效法大道,胸襟豁达,然后才能看破生死,克服种种挫折。同时,根据道家的养生之道,相信通过自然养生,仍然可以长寿。所以人们要珍惜生命、善养精神,并且顺应自然、虚静淡薄。

  老子是自然论者,也是个相对论者,他说:“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孰知其极?其无正。”很多事情,眼前看着是祸,但是却可能隐藏福音,或者看着是福,其实隐含祸害,谁知道呢?这是说不准的。老子进一步指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是相互转化的。他提醒到:“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此冥顽不灵已经很久了,只有圣人才能参透、看破。对生死的辩证关系,也应如此看待。因为,生死如同祸福,也是相依相存的。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可能隐藏着死的因素。但在死地之中,同时也有生的机会。老子也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如此。

  老子还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并明确指出“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说人凡是僵硬的、逞强的,都是会带来死亡的,凡是有弹性的、懂得伸缩的,才是属于生存的。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面,亦即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则莫之能胜”。当然,老子强调的不是一味的软弱,而是能和气和谐。此所以为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能够刚柔并济、阴阳和谐。冲气以为和,就是要能求得平衡和谐,就是阴阳两气在互动中,不断的创造、繁衍出万物。体现在人世间,就是如若有冲突,也要能理性互动,取得动态中的平衡点,才能真正和谐并存。这些都是辩证统一的。

  

聚合标签:

有用+1! ()

上一篇:特殊祭祀之沉祭

下一篇:丧葬挽联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