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风俗殡葬风俗

商州风俗

管理员2020-04-13【殡葬风俗】人已围观

  喜庆

  商州人庆贺,礼仪繁多,诸如娶妻、生子、建房、乔迁、36岁门坎、五十六十寿诞、做棺、建墓等等,近多年还新增参军、上大学,甚至当上了什么“先进”“模范”,也行庆贺,亲朋携礼,主人摆宴,主宾同欢,共享其乐。

  生子

  女人生娃,俗称“坐月子”,产妇称“月婆子”或“月母子”。生产当日,门框上挂箩筛、锁子和红布条,忌怕别人进门“带奶”。次日女婿到岳父家报喜,第3日外婆带糖、蛋、芝麻馍和小孩衣服、尿布等,探女看外孙,并于当晚给产妇和婴儿洗澡,称“洗三朝”。一个月内,产妇屋内不许生人(外人)进入,产妇亦不入他人住宅,本家老少忌晚归,如有晚归,要在另外房里少坐,然后进房。婴儿出生第9天,亲戚朋友携礼祝贺,曰“送汤”或“做九朝”。其后就是十天、二十天、满月、周岁的庆贺。

  过去对生第一个孩子特别重视,有初看、第三天,主要是娘家。大看十天,则是亲朋、邻居,礼物至少3尺花红布、1个大锅盔及糖、蛋等,娘家犹有斗米、斗面、衣物及“满家鞋”。过满月,更为热闹,好嬉之客给婴儿的祖父母脸上抹红,庆贺有了孙子。

  满月时,产妇抱上婴儿熬外家,俗称“挪窝儿”。回来时,娘家或亲友给娃带钱、囫囵馍,称“带奶”。周岁,又称“过岁(zui,音醉)”,亲邻齐贺。礼物除衣、袜、鞋、帽外,旧日还有手镯、银牌、项圈等,新社会改为玩具。这天要举行“抓周”,又叫“试心”,即在盘上摆着书、笔、砚、剑、算盘、鞭子、柏枝等物,婴儿的母亲先抱儿叩拜祖先,然后让婴儿任意去抓,先拿那件,意长大后将操何业。书、笔、砚意读书做官,算盘意算帐做生意,鞭子意赶牛务农,柏枝意长命百岁。

  婴儿出世即撒尿,被认为是“命硬”,体弱多病的则认为是“灾星多”,或长期不育的,前几生不成的,认为是“命不好”。因而,俗行“拜干大”(干爸),以克其祸,平安一生。干大分三类:一是逢生人,即产后第一个碰见者;二是属相相投、关系相好的长辈;三是初一、下五早母亲抱娃于大路口撞见的第一个人,谓之“露水干大”。若撞见女的则称“干妈”。

  在洛南县是当时干大有钱给娃钱,无钱便把衣服上的扣子给娃一个。在太阳出来之前,若撞不见过路人,便向路边或场边的大树、石头叩头,认作“干大”。干大家与娃越远越好,意在娃长大后能远走高飞。干大要给孩子送三年灯,头年送红火蛋灯,二年送镜灯,三年送铁丝灯笼,可长期使用。送灯时伴送面鱼,送年送条大鱼,第二年大鱼身上爬一条小鱼,第三年大鱼背上爬两条小鱼,还要用红头绳系上麻钱或纸币于鱼身。新送之灯,于正月十四日晚开始点灯三晚,元宵节彻夜灯明,头一天点半根腊,最后一晚燃尽剩烛。第三年送灯,主家要下请帖,设筵招待。

  祝寿

  给60岁以上的人祝“大寿”。生日前夕,女儿给父母送长面,意兆长寿。生日这天,出嫁女儿赶回娘家,子女为父母祝寿,礼品有寿桃(桃状蒸馍)、寿酒、果品、衣料等。亲朋好友多送寿联、寿幛,近年流行送寿糕,燃寿烛,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旧时,地方豪绅以祝寿为名,索取财礼,广发寿财,乡民称为“打秋风”。1980年以来,不少手头宽裕的人,直接以现金贺寿。

  立木烘庄

  建房立木(搭房架)和新房落成时,重要亲戚背斗(一斗米或一斗麦)、携礼祝贺,礼为红被面、烟、酒、糕点等“四色礼”,一般邻居送3升小麦、一瓶酒,主人设宴招待。

  做棺建墓

  儿子为老人做棺材、修建坟墓(俗称盖房)时,亲友庆贺,谓之“交粮”。礼物为粮食、被面、烟酒、点心、糖果等,女们外甥多为斗米斗麦、丈二红布和瓶酒等,主家热情款待,鸣炮喜庆。

  婚嫁

  商州人的婚娶,在辛亥革命前,是严格按照《周礼》中“六礼”程序进行的,即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呈叩。随着历史的变迁,商州婚俗也随之改变,一般为提亲、订亲、结婚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婚姻法》,移风易俗,自由恋爱,新事新办,文明结婚之风日盛,结婚仪式简单朴素,集体结婚、旅游结婚也在风行,结婚日植树造林更有新意。今在城乡,特别在农村、山区还沿继不少旧俗,古朴热闹。

  提亲

  旧时提亲有两种方式,一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提亲。有的两家世代相好指腹为婚。若都是男孩,拜为兄弟;都是女孩,拜为姐妹;一男一女,结为夫妻。二是由媒人牵线撮合。取得女方家初步同意后,将姑娘“草八字”转送男方合相。若相合,男方将女方的“庚帖”压在神龛香炉下。半月后,如果男方家中平安无事,即示女方命好。男方将女方的生辰八字交算命先生“合相”,若生辰八字不克,便可订婚。

  订婚

  也叫定婚,本地古称“作揖”。定亲多在女家进行。镇安县是男方送以肉、点心、茶、酒四色礼,女方接礼后,开“龙凤柬”叫订婚,也叫“拿八字”。回四色礼,即头发(结发夫妻)、柏树叶(长生不老)、白米(白头偕老)、茶叶(四季长青),装于贴有红封帖的庚柬中。商州大多地方是,择吉日,抬食摞,应亲男子及其父母、于亲由媒人陪同,前往女家。食摞内装斗米、斗麦,6至8个组布(每布6丈)、4个细布(府绸、线绸类,每布8至10尺)、4撮红头绳(毛线,每把半两,扎辫用)、手镯1双、戒子2对、耳环2对、裹肚链子、牙签子等制品(用红线缝于红布之上,放在食摞上面)。届时,女方家门前有一长老敬迎,应婚男子依次作揖,后见岳父母。稍时,臊子长面,丰盛午饭,双方父母边吃边谈,定婚男女互不见面。席毕,男母或姑母去女子房中送一线钱钞,意在女子接钱时从其掌纹辩别拙巧。现今抬食摞已废,送衣物、礼品尚存。县俗在订婚后,媒人领男方携带礼物(女方有几房亲戚就拿几份礼),到女方认亲。女方亲属以鞋袜、衣服、或现金回礼,俗称“打发新女婿”。

  订婚后,双方公开未婚夫妻关系,并改变以往对双方父母的称呼,俗称“改口”未婚夫妻可以在双方家自由来往,逢年过节,婿必拜岳丈。

  送迎

  旧时,择吉日完婚,至少在前20天,男方发媒送庚帖到女家,内容是“定于某年某月某日完婚”,意在女方准备嫁妆。喜期前3天发帖,男家请客帖:“兹占本月×日为×男受室,是日薄酌乞莅。”男家请媒人帖:“小儿结婚,荷蒙执柯,谨择本月×日喜酌侯教。”喜期前一日,女方待客送女帖:“谨詹子本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是日,女方舅、姑、姨、姐等重要亲戚前来“填箱(成衣或衣料)”。这天男方送去新娘翌日一切穿戴,以使新娘不挂娘家一条线。男方由“全欢人”(指有儿有女的中年夫妇)带领人,提上灯笼和盛满水的酒瓶(其上插两根葱),把应给女方的礼物和结婚时之新穿戴包裹起来,送至女家,曰“送宁”。女家备酒款待,回家时,女方将酒瓶中的水换为醋,同女方给的满家鞋返回。

  迎亲

  迎亲之日即完婚之时,村邻四舍来帮忙,至亲好友来祝贺。旧时,这天中午,新郎身披三色长袍、黑色马褂、大礼帽、黑布鞋,并横披由舅家赠送的红绸带,当父亲递过三杯酒(示长大成人,也有祝贺意)后,在伴郎陪同下,率两乘花轿和迎亲队伍在乐队的吹奏和鞭炮声中前往岳父家。到后,新郎向女方祖宗行叩拜礼,然后吃荷包蛋,坐上席吃饭。宴毕,新郎、新娘分别上轿。娘家至亲(其兄辈)抱新娘入轿(女子出嫁不带沾娘家土)上路,男前女后。女家送亲女眷及伴娘坐花轿。轿前有执司(旗、牌、伞、扇、灯笼、彩旗)鸣锣开道,乐人吹奏,沿路燃放鞭炮。打开锣有规则,是按男方祖先之功名职位而定,州官以上打13锤锣,无官爵者只打7锤锣。解放后迎亲渐废坐轿,近者步行,远者坐拖拉机,富者动用小轿车。迎亲队伍回到家门,两三个手提开水、甘草的人,围轿转圈并念道:“甘草火,水马勺,毛头女子都走过”(示吉祥如意)。男方设天地祖宗神位,并置有粮食斗一口,上放一“柽子”(织布机零件)、桑木弓、柳木箭。贡桌前铺芦席,新人到家,不打轿门先“打醋炭”“驱邪”(厨子夹了火红的铧,边浇醋边绕轿走,意在请来醋坊神——姜子牙施法)。然后,新郎站在席左,顶着盖头的新娘由双方各派出牵娘打开轿门,站在芦席之右,新娘兄长给新娘披红绸,插红花。此时有人提“五谷斗”(内盛谷草段、核桃,栗子、枣、五谷杂粮),边撒边唱彩词。拜堂时,礼宾先生唱:“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拜罢堂,新郎取弓箭掷于新娘脚下(意为禳治凶神恶煞),然后新郎、新娘由其表兄或姐夫背入洞房。解放后,举行罢婚礼,众人新郎、新娘入洞房。

  进洞房

  洞房亦叫新房。炕(床)头上有红条幅,炕上放有织布穗子(取“顺”谐音)、粮食斗、酒壶(取五谷丰登意)、熨头(意运气在头)。炕席下放核桃、栗子(意早生胖小子)、两根连根葱(意和睦、呈祥)。新娘进大门,婆屋一人用馍打其头(意为打掉凶气);新娘进洞房门时,由婆屋先给梳头,再用擀面杖挑去其盖头,上床踏四角后,即倚在“柽子斗”上,不再抬头,这时送亲女客即入新房陪伴新娘。解放后此仪已废。进洞房后,男方出一“全欢”妇人给新娘梳头,将单发辫挽成髻,插上绒线花,标志其结束了处女期,成为新妇,曰“上头”,解放后此亦废之。接着,新郎、新娘吃“缘法汤”(小水饺),饮“交杯酒”。商南县人结婚讲究散红鸡蛋。新娘进入洞房后,老表、小叔子们都缠着新娘子要红鸡蛋;家中主人也向来客、邻居及帮忙者敬送红鸡蛋。

  谢客

  席面摆开后,由主事总管安排外家(即新娘母亲的娘家、父亲的外爷或舅辈)坐上席,其他亲朋好友随便入席。酒过三巡上饭时,在席口前铺毡或席,新郎在左,新娘在右,执事人高唱:“老少外家、众亲邻友、做饭的、炒菜的、担水的、抬嫁妆的,甜饭素菜消停吃,叫新郎、新娘给大家行礼。”新郎叩头,新娘行拜月礼。过去,新妇进大门和洞房时,好闹者拦道要求新妇下拜,现多是由新郎、新娘逐席敬酒。

  支大小待客毕,下午在院桌铺席,新郎、新娘站在席上,由一执事人喊唱,让新郎、新娘由近而远,由大到小,先祖父母、父母,后伯父母、叔、婶,堂伯父母、叔、婶、舅、姑、姨、姐等逐个叩首行礼,如唱“新郎、新娘给大姑叩头——”。新郎叩头,新娘除对父母外,一般行拜月礼,受头者须给上礼。此俗现在川道已废,山区仍少有沿袭。

  喝“缘法汤”

  上灯时分,全家喝挂面汤,意味着新妇与全家始结缘份。新郎、新娘碗中各四个荷包蛋,在调味时,小姑或姐多给新娘碗内放超量辣子和盐,新娘必须忍受吃下,不准剩饭。

  耍新媳子

  也叫“闹房”“耍新”。娘家人避外,邻友耍新。“新媳妇房内不分老少。”闹洞房开始,先放鞭炮,示意准备。稍时,闹房人蜂拥而入,按头扯脚,强令新郎、新娘做一些难堪而又亲昵的动作,说一些俏俚之语,房内气氛热烈,是夜通宵不熄灯。镇安县闹房独具特色。婚后连续三日闹房,有文、武两种。文闹:洞房内设糖果、糕点、菜肴,来客向新婚夫妇提出各种有趣的条件,与之嬉闹。武闹:即撒帐。用斗装麻钱、核桃、枣子、糖,另外的二人扮“土地爷爷”和怀抱娃娃的“送子娘娘”演戏。将斗内物品由帐头撒下,众亲友喝彩:“一撒天长地久,二撒地久天长,三撒早生贵子,后生姑娘”,嬉闹至深夜。

  送汤

  婚后第二天,娘家带挂面和四季衣服各一身,到亲家探望女儿,俗称“送汤”“追望”。其意是婚日女母没有赴宴,送汤追补。陪同而至的娘家人,就是以后女儿、女婿应走的亲戚。此晨新娘还要第次下厨做饭,别人将面擀开摺好,让新妇切“三刀面”,表示面宽心宽。好耍者在面上夹麻,让新妇切不断。席间,新妇坐上席作陪,有道是“新媳妇坐上席一辈子就那一回”。早饭仍摆宴席,主要是招待娘家人和帮忙的。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兄弟上门请其回娘家住3天,谓之“遨食”,也称“回门”。其意是新娘在家生活不习惯,回娘家变换一下环境,并由母亲教导为妇之道。在丹凤县一些地方,是新郎带上礼品偕新娘同到娘家,住3天或10天,“邀食”回家,娘家给新娘带上大蒸馍叫

  按口馍”,意为按住公婆及全家人的口,不要挑女儿的刺。

  老人婚姻

  80年代中期,商州许多丧偶的中、老年人,冲破世俗观念,说服子女亲属,找新偶,成新家。

  童养媳

  1949年,有些贫寒之家,把10岁左右的女到经济状况较好,且年龄相当的男孩之家当童养媳,其在家中砍柴做饭,喂猪放牛,挨打受骂,地位低下。到成婚年龄,再举行婚配仪式称作圆房。此俗1950年后减少,1960年后绝迹。

  招婿

  大多是无男孩或多女孩之家,劳力单薄,又怕家嗣无继,便给女招上门女婿。家庭贫寒,或儿子较多者,才让儿子出上门入赘。被招的男子到岳丈家,既是女婿,又是儿子。过去“招女婿”要经户族同意,双方签写“招赘书”,为赡养女方父母,有财产继承权等,写于红布或红纸上,生的第一个孩子必须随母姓,以保女家后继有人,第二个孩子随父姓。1979年计划生育后,男到女家日益增多,并视为新风尚,其子女姓氏随父随母自便。

  招夫养夫

  解放前,山区有女方因丈夫丧失劳动力,便招夫养夫。一妻二夫,此多不和睦,1949年废除之。

  换亲

  解放前,因男女双方均贫,或因居住条件甚差,就姑嫂换亲,互不花财礼。此属包办婚姻,1949年废除之。

  寡妇再嫁

  封建社会讲究妇女从一而终,故以再嫁为耻,一般不择吉日,黄昏入门,仪式从简,所谓“过夫嫂,连夜跑”。还有“买卖寡妇”者。解放后有了《婚姻法》作保障,寡妇改嫁自由自主,正大光明,再不受人歧视。

  丧葬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汉武帝独尊术后,丧葬成为主要礼仪之一。今提倡火葬,多行于城市,广大农村仍是土葬,叫“金地玉葬”。

  丧葬,也叫“白事”。商州人习俗,丧前做好棺材、坟地、寿衣和孝布四件事:

  做棺材

  俗称“寿材”。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还有其它杂木。枋板有四页瓦、五底六盖、八大块、十大块、十二元、十六绺等,以木质好、板块少为上品。尺寸为盖心7尺,两墙6.8尺,底6.4尺,净空长5.25尺,大横档高和宽1.8尺,小横档为1.4尺。用料厚薄一般盖5寸,墙4寸,底3寸,也有薄的,但不能小于2寸。棺材做好后,里外用土漆漆好,名叫“响堂子”;横头上刻“寿字”,或“龙图”“凤莲图”,涂上金色。许多地方把做棺材叫“交粮”,女儿女婿必重礼祝贺,亲朋好友亦来贺喜。

  建墓

  商州人自古实行土葬,葬前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观穴定位选坟地,定吉日动土。穴位有莲花穴、龟穴、金线吊戎葫芦穴等,各穴均避水、路、树。坟地方向座山对山,但不对穷山恶水,不对乱石乱山。以座山为主,对山为宾,护山为次。墓有单墓和双墓。有些地方,把建墓叫“盖房”,女儿女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1949年后,大力提倡火葬,至今农村多土葬,故建墓习沿。

  缝寿衣

  寿衣俗称“老衣”。绸缎细布不论,单棉件数三或五,必为奇数,多不过九。常备者多为七件,其中必有一件棉衣。男为长袍褂,女为衣裙钉飘带,不钉纽扣,以民避“扭子”谐音。缝制时,殓单布、铭旌布、被子、褥子一同准备。

  扯孝布

  治丧时,孝子穿戴必是一身白,女衫一丈,男衫八尺,女帽七尺,男帽五尺,重孝子披麻戴孝。老人在世时,就将孝布备好,过世后发给孝子们穿戴。此俗现多简化,有的臂带黑纱、头紧白布条。

  以上做棺、建墓、缝寿衣,多是儿女们商量好后,在闫年的闫月操办,意在增寿。也有分次办的。

  成服

  老人殁后,先烧儿女准备的9斤14两(老秤)火纸,名为“倒头纸”。再给死者剃(洗)头、浴身、整容、修面(女为梳头挽髻)、穿衣,并放一铜钱含口中,后在设灵堂停尸,头向外,脚向里,停尸中堂,以防“走尸”,谓“寿终正寝”,亦称“小殓”。堂前挂一白幔,上悬一面镜子,下设灵牌,灵牌上书“故显考(妣)父(母)亲大人之位,堂前供献“倒头汤”一碗,两侧置纸制童男童女,堂后置长明灯一盏,香烛献祭等祭品如常。有些地方,还有出嫁女儿为父母“摆盒子”供于灵前。盒子有用彩色油面、蔬菜、肉做成的各种人物、花卉、鸟兽、鱼虫,如“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门上贴纸,以示居丧。儿女披麻戴孝。穿孝衣麻披,戴孝帽,用麻线系两颗棉球于眼前,意不观邪色,不闻邪言,专心守丧。女孝子坐在尸床两侧,称“坐草铺”,吊丧者来,即动哭声。男孝子轮流跪于灵前两侧“支丧”,向吊丧者叩头。男孝子烧纸,边烧边哭,烧完停声。后男女孝子到十字路口烧纸和纸轿。

  出门牌告牌

  死者停当后,即贴丧联,出门牌、告牌,谓之“发丧”。门牌写死者生卒时间和死亡原因,告牌即告示,男写“大德望”,“寿终正寝,女写“大壶范”,“寿终内寝”。门牌、告牌一般由女婿外甥具名书写。父死落款为“孤子”,母死为“哀子”,父母双亡写“孤哀子”。公职人员死后以“讣告”代之。一面择吉日准备安葬,一面派次辈族人向亲友报丧。一家一份礼,一包糖、两把挂面。死者是男请外家,女请娘家。

  铭旌

  相当于今之悼词,是歌功颂德的四六骈文,用泥金胶写于7尺红绸上。下葬时,盖在棺木上一同下葬。做铭旌楼是商州特有之俗,“四皓”之遗风,共3层,高一丈3尺4寸,长宽2尺见方,铭旌镶在其中。

  吊孝

  门牌、告牌一出,亲朋好友便来吊唁,赠送香、纸、吊幛、挽联、花圈及粮食、金钱等。吊唁期间,男女孝子必须守灵,跪接吊唁者,为之“陪叩”。停尸吊孝少则3天,多则7天。

  入殓

  即进棺材。时间在葬日前一天,外家或娘家人来后,并重孝子均在场方能入殓。由阴阳先生主持,先用草灰打包填棺底,周围置柏树叶丝,系麻,取“后辈长青”意。并在棺木四角放银币或4枚制币,然后用布殓单(或丝绸)裹尸入棺,周围草木灰包填尸不实之处,脚底顶一块方曲,口含铜钱(古含贝、珠、玉等),曰“含服之礼”或“含殓”。一切就绪后盖棺,谓之“大殓”。此时,儿媳妇抹棺,孝子停止嚎哭,阴阳先生操办完毕,死者舅家人和孝子向遗体告别,钉紧棺盖,垫高升起,意超度亡灵。死者舅家人将儿女戴的长头孝改为短头孝,称之“收孝”。是晚,亲友邻居送纸,烧香叩头,谓之“守夜”。并请乐人奏乐,致祭。先一一献祭品,后由孝子依次跪灵前焚香奠酒,有钱者则请僧道超度。

  打代时

  本为佛、道两教信徒死后所举行的仪式,后来因循成俗。有6种形式:(1)点灯。(2)小七。(3)大七。(4)十碗灯。(5)打扫间。祈求百神宽宥(you,音右,意原谅),令亡人早日超生。(6)开祭。1949年前,少数大户人家行此礼仪。以厚礼敦请有功名的人做礼生。呼礼词,献祭文,作“大三献”礼,乐鼓吹奏哀乐,仪式隆重庄严。

  出殡

  出殡时,男女孝子穿孝衫、围孝裙、带孝帽,拿柳木棍上裹白纸条的“哭丧棍”,抬棺人将棺抬起(谓之“起灵”),众孝子号啕大哭,亡者长子(或长孙)摔孝子盆,和其弟依次从棺木底由前而后钻过,同队伍送往坟地。送丧队伍前一老者提五谷斗,拿引魂幡、招魂钱开道,沿路掷撒火纸片,叫“引路”,其后为乐队和执童男童女、金山银斗和挽联、花圈等仪仗队,再后是12人所抬之棺木。山阳县岭北俗,棺上系一白公鸡,称“引魂鸡”。男孝在棺前拉纤,女孝在棺后哭送,沿途鼓乐不断,并不时燃放鞭炮。灵柩在路上须停几次,其数可单不可双,如一、三、五次。于墓穴后,先由长子填撒所破之土,后由丧夫培土成冢。阴阳先生高喊“天圆地方,律令九尊,五谷丰登,子孙兴旺”等话后,下葬封墓。

  设灵牌

  灵柩入葬后,孝子将亡人灵牌捧回,在祖先桌旁另设灵位,或买一纸做灵屋,将灵牌放在其中,每7日一祭,“七七”或“满百日”,将灵屋送于坟前烧掉。

  全坟

  葬后一连3晚,亡者子孙于墓前、墓旁燃3堆火,(“坐铺”时用之草),名曰“打怕怕”。第3天为“复山”日,孝子给墓上培土,砌坟头,整理陵园,栽植松柏,谓之“全坟”,在镇安县叫“圆坟”。

  祭七

  死者亡日至第7天为“一七”,共7个七,十四九天,称“祭七”。每7天均祭灵,重服孝子均到坟地祭奠。

  百日洗孝

  旧时,在亡灵百日之内,孝子非常哀痛,故不理发,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衣。百天解祭,重孝脱去长衫,用水清洗,谓之“洗孝”,此仪今已废除。

  过生日祭三周年

  死后三周年内,年年儿女们给其过生日,上填充祭奠。过头周年、二周年只限于重孝子奠礼。过三周年特别隆重。三周年的前一天当丧事过,当日当喜事过。请乐队,办酒席,屋内外换上灯红、红对联,迎亲谢宾,亲朋好友带去礼物前来祝贺。旧规,服孝期间,3年不贴红对联,头一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不办喜事,3年孝满除孝服,换牌位。

  禁忌

  人们迷信福祸,产生禁忌,这产文化落后的产物。迷信愈深,禁忌愈多。几千年来,商州广为流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界已多不禁,民间之禁亦明显减少,但在农村老年妇女中仍痼癖难易,“不可全信,不可不信”者大有人在。下列“禁忌”绝大多数为迷信,以资革除。

  1、儿童取名,忌与直第六亲属同字同音,同者则认为是冒犯长辈,有损晚辈。

  2、12岁以下小孩,忌捣鸟蛋、看杀牲。相传违忌者日后写字手必颤抖。

  3、喝醪糟时,忌用嘴吹。据说吹醪糟半导致脸上生“酒刺”。

  4、小孩晚上临睡前,忌捉迷藏、看黑影,以防做恶梦。雨天忌学口吃,以免自己成为口吃者。

  5、不会说话的幼儿,相互不准亲嘴。相传亲嘴后可能成为“半语子”。

  6、有舅之人,忌于正月剃光头发,传说正月剃头死舅父。

  7、酒壶里的最后一杯酒叫“空壶酒”,忌年轻人喝。相传男子喝此早死岳母,女子喝此早死婆母。

  8、看望病人忌晚上去,忌拿挂面和梨,耽怕患者忌讳晚愈、挂住或离世。

  9、清明这天,忌寻菜、拔草、砍柴。相传交节时的毁青者眼睛将会失明。

  10、凡送喜庆贺礼,装璜都要有红色,如送豆腐、凉粉,上边要插两枚红辣子或得萝卜。

  11、出外赴宴,忌自从上席或首席,自坐者会被讥为“不懂礼”。

  12、与客人猜拳,头一下忌出拳头、巴掌。“失拳”应声明,以示礼貌。

  13、向客人敬酒不能勉强,特别忌讳把酒倒进他人碗里。传说古代处决死囚时,以酒掺饭让犯人吃,使其麻醉后杀之,故饭后不饮酒,亦含此意。

  14、摆饭于桌,忌把筷子横架于碗上或竖插于碗中。旧时道士设斋醮,曾有以筷子架碗面奠亡灵,插饭中祭鬼魂之仪式。旅途吃饭,忌把筷子摆在碗上,否则要淋雨受阻。

  15、与人环坐,忌把脚踩在别人凳了。相传古时押解犯人驻店进餐,差役常把犯人双腿拴在凳上,并用脚踩住凳子,防其逃跑。

  16、春节期间,忌说不吉利词句,如“烂、死、散”等,故把饺子煮破了说成“饺子挣了”,把酒喝干说成“酒喝起了”。

  17、正月初一不扫地,怕把“财喜”扫跑。

  18、正月、六月、腊月忌订亲、搬迁,“正腊不搬家,搬家两头宕。”

  19、正月初一不打水。

  20、正月不看鹰抓鸡,二月不看狗连蛋,三月不看狗撵兔,四月不看蛇成双,见之不走运,需唾三口。

  21、长辈逝世忌说“死了”,改说“老了”。

  22、孝子7日内,忌进他人家。给未婚婿、媳散孝忌全白,必于孝头垫红布二尺,以兆外忧内喜。

  23、孕妇怨对兔笑,忌食兔肉,以免胎儿普成豁豁嘴。孕妇送葬要半途而返,忌送至墓坑。

  24、妻子怀孕,丈夫忌抬丧。非抬不可时,归时要拿回孝家一双筷子,据说如不这样,孩子出世后,将数月举不起头。

  25、欲再婚者忌给亡偶送葬,传云送者若再配亦不能偕老。

  26、农家户忌他人夫妇在自家同房过夜。

  27、产妇未满月,忌进他人屋,误进者要赠三尺红布,称“搭红”。

  28、出嫁结婚日月经来潮忌“拜堂”,可由人转告新郎,免行“拜堂”仪式。

  29、出嫁途中与另一出嫁娘相遇,双方忌搭话,由引娘代为交换手帕。

  30、“红人”(未出月产妇和婚后未“遨食”的新妇)不相见。认为相见必相克,故不准“红人”串门。

  31、女人做针线忌日:女人不忌两个五(正月初五和二月初五),男人一年白受苦。

  32、妇女晚上不梳头。俗语:“男人日挣金碌碡,顶不如女人晚上一木梳。”

  33、女人裤子不能搭高处,更不能放在男人衣服之上。

  34、女儿出嫁,其母不能吃宴席。

  35、订媳妇忌属相相克,亦忌比男大一岁。否则,女压男运气。

  36、出嫁女头一年忌回娘家吃饭,以免穷了娘家。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农村丧葬风俗农村丧葬风俗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