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风俗殡葬风俗

湖北竹山的丧葬习俗

管理员2020-04-13【殡葬风俗】人已围观

  俗语有言:一去二三里,各处一乡风。丧葬,是人生最后的一项重大仪程,虽然活人都要对逝者进行最后的安顿,但各地的安顿方式却大有不同。

  竹山,地处秦楚巴蜀腹地,丧葬习俗不仅杂烩了秦楚巴蜀遗风,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弥留之际的人在行将西去之时,要知道给亲属尽量留下遗言,那遗言一旦出口,后人就应当象圣旨一样遵照执行。连遗言也不听从的后人,就会被乡邻视为不忠不孝。其次则是要有人在床前为亡者“送终”。有人送终,是亡人的造化,证明他有后人,有亲属,有知己。否则就是无儿无女的“孤老”,或者是儿女不尽孝道。当然,也有亲人赶不拢场的,则另当别论。没有赶上送终的亲人便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可是,不是亲属的人赶上了送终,心里就很不舒服,甚至认为自己要开始背时了。

  一旦弥留之际的人断了气(再没有呼吸了),就要找一个瓦盆,随便烧几张火纸,是谓“落气纸”。落气纸一烧,就赶紧给亡人脱光从前所穿的衣裤——洗澡。人生最后一次洗澡,是象征性的,只是揪一把热水手巾,在其前胸搽三把,在其后背抹四下,所谓“前三后四”。洗澡毕,由亡人最贴己的亲人先穿几分钟“老衣”(也称寿衣),叫做“热身”。由活人热了身,亡人穿上也就不冷了;同时,对先穿老衣的人,是优惠待遇——是一种祝福,也即他(她)已经穿过老衣了,死神就不会再纠缠他;起码可以消灾免祸呢。亡人的老衣,一般是上七(件)下八(件)——避免了七上八下的不吉利;有条件的可以是里外全新,没有条件的,也可以是面上的衣裤全新。(当然,条件特坏的,一张破席子也卷人啊)老衣穿上以后,要羁腰带。那腰带,是白色坯子线。亡人是多大的岁数,就悠多少股坯子线给绑上亡者的腰间。

  接着,给亡者穿鞋。那鞋子,虽然有帮有底,但是鞋底是不用一针针细密密地纳。爱好的人家顶多也就在底子上纳出个凸起线条的象形“寿”字;鞋底上还要留出两段线绳,给亡者穿上脚以后,再用线绳把双脚给攀连起来,谓之“攀脚绳”——意思是阳间的路该同志已经不可以再走了,只由魂魄朝阴间飘荡。老衣寿鞋穿毕,要在亡者口里放一枚拴线绳的铜钱(现在改用钢蹦儿),叫做“噙口钱”。竹山有爱叫穷的人,往往要说自己连噙口的钱都没有,就是这个来历。噙口钱一丢,再给亡者的右手颈套上线绳串起来的如小月饼样的麦面饼,叫做“打狗饼”——是怕亡人新上阴间的路,有恶狗相拦截,好让亡人有哄狗让路的食物。

  接下来,再看看亡者的眼睛和嘴巴是否都闭上了。眼睛不闭,是说明亡者的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很多要办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办好;嘴巴不闭,是说明生前或者是病中想吃的东西没有吃到。为了避免外人看见那种状况说闲话,就要一面给亡者祷告,交代,道歉,一面用手巴掌朝拢揉捏,直到揉捏拢为止。生怕外人说死不瞑目,死不闭嘴。然后再用一张火纸把亡者的面部给遮盖着。本意是亡者已经不可以再见天,还有个作用是掩盖了亡者面部的变形变态,以免有碍观瞻。

  接下来,并不直接入棺,而是要准备一块门板,把穿戴齐整的亡者先捧抬到门板上停放一个时辰,叫做“下榻”(我不知道大宾馆为什么对贵宾就寝叫做下榻)。下榻时辰既过,就是正式将亡者入棺收敛了——棺材内底层要铺草木灰或者是碳灰(主要是起吸水防潮作用),再铺垫皮纸,然后才铺被褥,让亡者躺下。亡者的头部空隙,用泥瓦加塞,脚下空隙用青砖加塞,意思是上有遮雨屋,下有立足地。两边空隙用火纸卡塞,意思是亡者携带的有现钞。

  把亡者安顿妥帖了,由众人捧棺送入灵堂——寿终正寝的,在自己家里死的,停放在客堂;非正常死亡的,或者在外边死亡的,则不许进入客堂,而是在大门外另搭棚房停放。

  棺材的停放也有讲究,亡者上面再无长辈人的,是平正的一字型横置放;头上还有长辈人的,是斜一字型偏置放;满花甲岁的人,不叫“化生子”,略斜放即可;这一程序,证明了亡者应享受的名分位置的等级规格。固定棺材的用品,竹山西部地区从前使用的是竹篾,叫做“软腔篾”。在棺材底部前后置两横木方,籍此攀连软腔篾。后来竹缺,都改用三根扁体铁抓钉(叫做“棺材钉”)。

  棺材钉是连接棺材底和盖的专用钉,分男左女右,男左手边钉一,右手钉二;女则反之。不过,棺材钉并不及时加钉,而是要等亡者的亲属亲戚朋友全部到齐看望了最后一眼,或者是出殡的前夜才加钉。这有两个作用,一是总希望亡者还能够活转来;二是不落亲属说没有让最后看上一眼的闲话。加钉棺材钉的程序叫做“泥梓口”,也叫“抿梓口”。“故乡”很文的叫法是“梓里”,竹山人是取其文雅意思。在棺材上加固了软腔篾和棺材钉以后,就封死了亡者回梓里的门径口径,那泥梓口的泥象抿一样都做动词用。

  棺材放,灵堂起,要请道士先生进门,定出殡的日期。一是有“闭”日不论婚,“开”日不作葬之说——亡人之路怎么能够开放呢?!二是道士先生进门就观察出了这一家的经济条件闹不闹腾得起,闹腾得起多少日子,然后就决定(一般是)三至五日不等,也有犯忌日的,十天半月也不稀奇。但最少是要停放三天。也有停放不起三天的,就从死亡之日到出殡之时做虚三天的。

  接下来就是给远亲近友送信,讲明出殡的日子。于是,该悼唁的就准备悼唁的行程和物品。于是,孝子们就要戴起“孝”(布)来,准备接待悼唁人客。孝布的佩带也很有尺寸的讲究:亡者嫡亲子女(包括媳、婿)的孝布长度与棺材大体一般长短,即六尺;若有“干儿”“干女”,也同嫡亲子女一样对待,戴六尺:子侄辈份的戴五尺;嫡亲孙子辈分戴四尺;姑舅老表和一般亲戚戴三尺;凡是前来悼唁的,来送了礼物的,都要扯给孝布,算是孝家给与的回赠品。忘记给谁了,都会多心;孝子还得赔不是才行。

  现代则有所变化,白孝布发放的范围仅在嫡亲圈内,其他人等只配给黑色袖章——五寸黑纱比三尺白布省钱不是?。当然能来领取三尺白孝布和五寸黑纱的人,也不是空手而来,讲文雅的有送孝帐、挽联的,讲实在的是给活人送银钱的,更为普遍的是给亡者送来了火纸;一般乡里邻居送一蓝豆腐一筐萝卜和豆芽也算是赶了人情。现在则很实惠,五十元或百元现金不等外带一只花圈。出嫁了的姑娘和女儿则是送灵屋、供飨馍。还嫌意思没有尽到,也可以加送纸马、纸轿等。而现在纸摩托、纸轿车都有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着。至亲、家门送礼,一般是相互邀约,结队而去,锣鼓喇叭相随。

  孝家闻有锣鼓响,鞭炮鸣,则也迅速催动锣鼓喇叭,鸣炮相迎。。灵堂的一侧,支有一账桌,专门做受礼登记。登记表格比较明细,有姓名、序号、礼品名目、规格、数量、价值、备注等。礼簿的作用有:可以查看都是谁到了,谁该到的却没有到,没有预计到的却到了——一是可以按照名单请客,防止到了的人,孝家忘记了答谢。而没有到的,却去请吃,就会闹出尴尬。二是日后他人有事情的时候,要还情分,有基数可以参照。

  在农村,也有不送礼,却去孝家白吃的,叫做吃“偎饭”——谁都可以偎来吃。至今还有很多乡村没有改变这种趁人服丧白吃赖吃的习俗。

  亡者下榻以后,孝家一般都要请乡里或者是街面上会来事的明白人前来当“督官”,督官既象丧葬理事会的会长,也象内务外交的总理,更象特殊的总司令。有说道,督官督官,样样都管--------挑水劈柴、择菜烧锅、上烟递茶、早饭中餐、打尖消夜、上香烧纸、如时哭灵、闹夜开唱、法事饯亡(做祭菜碗给亡者饯行)、掘穴打井(挖埋葬死人的土坑)按时出殡…….

  在停放灵柩的既定日子里,每天晚上都要闹夜——就是唱夜锣鼓歌,打发难耐的长夜。期间,道士除了做法事以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问给亡者准备相见阴间亲人的礼品。先问讯先新亡者而去阴间的有哪些人,与新亡者都是些什么关系,怎样称呼,一一用笔记下,造上名册,再决定送礼的范围,是只送直系亲属,还是旁系、表亲都送?每一位死者送多少?这就由活着的当家人定。

  一旦敲定亡者去阴间送见面礼的范围和规格,就安排人给道士先生打帮手包“包袱”——用一沓火纸对折如半块砖头摸样,然后蒙上皮纸封皮,写上受礼者的姓名与称呼。给死人送包袱的多少,发放范围的大小,也是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的,或者是看亲友们送来了多少火纸而定的。当然,包得再多的包袱,也还是挑上山坡坟地(改口说“营”地说坟犯忌),堆起来烧掉了——给死人送去了。

  出殡的时间一般是在寅时和卯时(早晨五点至七点)天不大亮之时。有很多程序:在锣鼓的敲打和喇叭的乌拉声中,由八名壮汉捧着灵柩出门,孝子骑上棺材正中脊,怀里捧着热饭甑转三圈;先朝自己嘴里抓一把米饭,再抓起米饭前三后四左西右东的尽力朝最大范围抛撒——此谓“压丧饭”,意思是送走了亡者以后更有饭吃,压丧饭洒落之处都有饭吃。

  压丧饭撒毕,架板凳,棺材落马,(竹山西区)上龙杠(城关)上夹杠,攀连丧绳,便于抗抬灵柩。摆放花圈、孝帐、和纸做的车马伞轿等物,安排持拿这些物品的人员。一阵响亮的“起身(编)炮”的炸响中,正式出丧(所以给活人送行不放鞭炮),亡者的亲属要在棺材前面狠命的朝转拦三次,叫做“拦财”,一是表示舍不得亲人离去,二是把财气拦进了屋里。

  送葬的人不在灵柩后面送,却是走在抬丧的前面,叫做压丧-------有意识的慢慢地行走慢慢地晃荡,压得抬杠的人咧嘴仄牙肩膀发麻火性起,才一声吆喝冲上前去,亡者的亲属才由压丧变成送葬。

  送葬的进程中,见人敬烟,鞭炮不断。对孝家友好的和有一定关系的,对灵柩的过往也鸣炮相送,表示礼节;更有关系至亲的,摆放有“接路桌”迎接——接路桌上有水果、点心、蜡烛、火纸等祭奠物品;灵柩得落马停下受祭--------体现了亡者的风光,孝家的体面。孝子对此也有现停当的答谢,赠送摆桌者(价质不贵的)的一条香烟,一条手巾;然后继续前行。

  对一般的鸣炮者,孝子们要作揖打跪致谢。终于到了“营”(坟)地,打井(挖坑)的人留下了最后三锄头土,由孝(长)子跳下坑去挖起,然后道士先生宣布“落置”,卸龙杠,朝井里落棺材,由道士先生“吊线”,用一只眼睛瞄过棺材的脊梁所对准的山头;送葬的亲属长跪坑前,道士先生提着斗,嘴里念念有词,用手抓起斗中的绿豆、白米、馒头块、银钱朝人众抛洒——谁接的多,谁就欢喜,可以辟邪压灾。

  道士斗中物品抛洒光了就开始壅土、垒坟头。壅土是外人干的,亲属则一律弹簧般弹跳而起,朝着回家的路竟跑,谁最先进门抓起了锅里的米饭吃一口谁就最有福气,谁就从此有饭吃。看来民以食为天的话不错,丧事中,多次体现了吃饭这第一件大事。再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请送了礼品的亲朋邻居,大吃大喝起来。

  而缅怀死者的活动还有烧“七期”,就是以死亡之日计算,每一个七天去新坟上祭奠一次,祭奠了七七四十九天,再缅怀亡人之期就是周年和清明节和大年除夕的傍晚时节了。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上一篇:商州风俗

下一篇:福建明溪县丧葬习俗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农村丧葬风俗农村丧葬风俗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