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月圆月缺话中秋

管理员2019-12-11【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中秋皓月,历来就是文人骚客吟咏的主题。

  去年9月14日我收看央视4套,是于丹说中秋,说到苏轼的中秋诗。大凡吟唱中秋的诗词,说花好月圆的必得高分。其实,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俗世里,人们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着圆满和完美,并把它设置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耐人寻味的是,就像月亮和地球人相伴这么多年,真正的满月是很少的,而人们看到满月更少。月圆月缺,是缺的时间多,这就像人生,这也是真正的人生。

  听着于丹在一个劲地为皓月唱颂歌,从皓月说到美满,从美满说到幸福,快乐元素都被大写了。智慧的马屁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把家国描绘得一片花团锦簇、莺歌燕舞、其乐融融、幸福无比。所谓好话说尽,她的话几乎甜得沁心,含糖量达到百分之百,不过喝多了肯定会得糖尿病,即使是她的心灵鸡汤,也未必能补身体。为了说好话,她不惜去犯些低级错误。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里,她洋洋洒洒地推销她的《论语》心得。不惜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名言解释成:“这里的小人,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说,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也就是说,对女人和小孩子,你要是对他们太好了,太宠爱了,他们就对你不恭敬……但是你要是不理他们了,疏远了,又落埋怨,他们就开始撒娇了,开始觉得你对他们不好了。其实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挺对的,也挺感性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就是写出了一种女人的性情。其实,如果一个女人到什么年纪都还有一股孩子气,这个女人就一定是幸福的。所以呢,如果说这就叫‘难养’的话,那我们顶多就说孔夫子不太解风情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是一种性别歧视。”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到后来出版《于丹<论语>心得》时,干脆就回避了。该书的封面语就是这样写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总之是不嫌其烦的快乐呀,幸福呀,天天是满月,满口是满话,这也是学界定义的“于丹现象”,平实不足,轻佻有余。

  自从妻子离我而去,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满月”的好日子了。月缺了。在她病中时,我就预料到残缺的那一天,但有时心中也偶存侥幸,希望在爱妻身上出现奇迹;即使爱妻已经走了,我还写了《梦想》,梦想爱妻突然归来。这就是人们不懈追求圆满和完美的生动写照,而这个“人们”,缩写了就是我!

  爱妻过去已经快四年了,悲后思悲,痛定思痛,心情自然而然回归到了现实和真实。依我之浅见,人生在世,最现实的就是不要指望“月圆”,当然也不能常常“月缺”,缺得令人心酸,令人黯然,令人措手不及。这种月缺,不要是那种“初三的月亮,有搭无一样”,像眉毛一样的残月,只透一丝微光,那似乎太残酷了。就做个稍满的上弦月和下弦月吧。我们平时所说“知足常乐”,这个足其实并非“满月”,而是稍盈少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已经是不错的“标高”了。尽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论安定论富有,与欧洲的难民,和连片贫困地区的同胞比,心里就坦然多了满足多了。当然,这并非是央视高调推出的所谓“幸福感”。真实的自然界是月圆一个月就这么一两天,中秋的满月更是一年只有一回,即使专家考证八月十八的月亮更圆,满打满算一年也只有两回。绝大部分都是残缺的,不同的只是残缺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不能奢望百分之百的美好。想到月圆就是月缺的开始,月缺正是在向月圆挺进,心里就会产生信心产生希冀。坊间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还有杨树不修碰着天,三世而斩等等说法,实际上也是很辩证的。想想两千年前西汉的权臣霍光,曾在三代汉帝朝“权倾朝野”,结果死后惨遭灭族之祸。个中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但总归告诉了人们“盛极必衰”“月盈则亏”的道理,也警示人们不必盲目地去追求并不现实的圆满和完美,巅峰和极致。

  如今又一个桂花飘香的日子临近了,又要看到高挂天上的皓月了。我写不出颂唱玉兔的美轮美奂的诗词,也并不向往圆满完美的最高境界,但我有相对安定的生活,有一个虽然缺了爱妻但毕竟还算祥和的家,我也知足了。我要告诉远在天堂的妻,您就放心吧,人间和天堂一个样,您不要牵挂我们,我们真诚地希望您在天堂生活得幸福!(2015.9.17)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