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管理员2020-09-04【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有关面对死亡,如何在绝望中重拾求生意志的分享书籍,在坊间寥寥可数;能够透过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及文学等角度,加上一己与死亡真实拼搏的经验,从而综观与整合对死亡极具现代意义的看法,作品更为凤毛麟角。曾患上淋巴腺癌,现于美国宾州一所大学任教的台湾学者傅伟勋,于九三年便写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 不要被书名吓怕,以为它艰深难懂;也不要以为死亡问题遥不可及。作者根据『生死是一体两面』的基本看法,把死亡问题扩充为『生死问题』,即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息息相关的双重问题(页20);多年来积极推动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更有能耐面对自己死亡时的棈神状况。 其中,作者引述美国死亡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库布勒.罗斯(Elizabeth Kubler-Ross),于六九年出版《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中,所提及当时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她把二百多位末期患者的精神状态,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否认及孤离 「不,决不是我,不可能是真的」(页51),库布勒指出,这个情况非常普遍,多半是暂时的心理防。 (二)愤怒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何这个世界如此不公平?」这个阶段的患者,动辄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周遭的人身上;因此,对其家属及医护人员来说,极难应付,需要额外的耐心与体谅。 (三)讨价还价 并不是每一位末期患者都会经历此阶段,这个过程也相当短暂,多半是患者向上天或神的私自请愿,希望能延长其寿命。 (四)消沉抑郁 由于患者发现自己的病情日益严重,不但不会继续否认,更会被一种自我丧失的感觉取代。这种负面情绪,一方面基于患者对于已经损失的东西的反应,亦来自其即将来临的种种损失,如忧虑死后无人照顾子女。 (五)接受 已是几无情绪感情可言,已过了痛苦及挣扎的阶段,仿似「长途旅行之前的最后歇息」(页54)。患者已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死亡,只是不想被外界干扰。然而,有些患者却挣扎到最后一秒,一直回避死亡的命运,故难以有尊严地死去。 库布勒在书中特别划出一章,讨论患者仍有的积极正面情绪。她指出,多半患者由始至终仍抱有一点希望,例如希望医生明天会告诉他有崭新的医治方法,因此告诉自己不应气馁,继续奋斗。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作者:傅伟勋出版社:台湾正中书局年份:1993年 傅伟勋虽然极之肯定库布勒的「五阶段模型」的贡献,惟基于文化差异及时间的洗礼,加上死亡教育在过往二十年在美国、日本等地愈见普及,他相信人们承载死亡的能力较前增强。 此外,他认为患者的「正面心理(如对家人表示爱心与谢意)与负面心理之间,错综复杂的交叉现象,恐怕不是库布勒所描述的那么平板简单。」(页59) 教会一般予人只关心末期患者的宗教解脱,并不太了解照顾患者负面精神状态的印象。或许,现在是我们积极面对死亡问题的时候。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