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齐河县丧葬风俗

管理员2019-07-16【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齐河县丧葬风俗

  第二节丧葬

  民国年间,丧葬程序繁琐且迷信色彩浓重。人一咽气,即由本家子、侄或邻舍晚辈上房,用木勺敲簸箕(亦有敲门框者)“叫魂”,上呼下应,企图将亡灵招回,顺便向外人报信。遂请人为死者洗脸、剃头(梳头)、洗脚、穿寿衣、放噙口钱。之后,安尸于正房冲门处床上,日“寿终正寝”(女日“寿终内寝”)。接着捞“倒头饭”,饭碗中直插一双筷子,置死者头前矮桌上,用手帕包纸灰、“打狗饼子”(面粉掺头发、枣树针烙成。说过恶狗庄时,扔饼子可免遭狗咬)塞入死者手中。至此,合家举哀,邻里抬盛着生米汤的水桶,子女随后哭向土地庙,烧纸、磕头,泼米汤,日“告庙”或“送盘缠”。出殡前,送三五趟不等。头趟叫“倒头庙”或“倒头盘缠”,去不哭,回来哭。中间或最后一趟叫“上全庙”或“大盘缠”,连至亲中晚辈都参加。头次告庙后,大门上挂鼓、锣,挑纸幡(男左女右),亲友乡邻吊唁,子女陪哭并向吊唁者叩头致谢,日“陪灵”。已嫁闺女接到噩耗后,哭回娘家或从村边哭回家。并必须回婆家向公婆磕头(叫“讨孝”,意为求公婆允许)后,方可正式到娘家陪灵。

  至亲到齐,将死者遗体安放棺内并以土坯头、棉絮将尸体

  栽稳,子女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拭眼睛、照镜子,谓之“净面”,同时放进死者生前爱物,如烟袋、首饰等殉葬品,而后盖棺人扣,日“入殓”。亦有因死者穿戴铺盖优厚,愿让更多人观赏,以为子女增光而到临出殡才“入殓”者,叫“走马人殓”。棺材头上钉“寿钉”(钉上各色布条);棺材盖上撒麸子(意为遗福后人);棺材用两条板凳支起,底下塞上谷草个子(说是可阻止狗猫等圆毛动物穿行,避免死者触电“炸尸”);棺材前安灵位(俗称“牌位”),摆供品,放“下食罐子”,点油灯和接连不断地烧香。富家有棺有椁,即所谓“套棺”,有重五棺材(板厚5.5市寸)和五子棺材(板厚5市寸);贫家则用四子棺材(板厚4

  市寸)或簿皮匣子(板厚1市寸),甚至用不起棺材,以箔、席掩身,即所谓“箔卷席埋”。

  丧事,由族长和村内“董事”者共商。丧局大小,以家庭贫富、地位尊卑和人缘好坏而定。丧期三五日不一,为择吉日或等亲人甚至丧期更长,但忌双数,有双数“犯重丧”之说。县北部根据丧局规模大小和天数多少,分为大丧、礼相丧、哇哇丧和一般丧。大丧9天,含宾相点主、超度亡灵、棺椁下葬、树碑立传等过程;礼相丧7天,含宾相点主、搭灵棚等;哇哇(指鼓乐)丧5天,只拜祭;一般丧3天,无鼓乐,无灵棚,无孝服。丧礼各执事人员均张榜公布,指挥丧礼;内柜,掌握财务;外柜,登记祭品、礼金;折摆,陈列、收拾祭品;邀奠,请奠客和领孝子谢奠客;陪客,陪亲友吃茶

  进餐。另有大门迎送(大丧局并有二门迎送)、厨房做菜、做饭及端菜端饭、烧水倒茶等执事者。诸事议定,发帖报丧。富家邀宾相点主(即往死者牌位“神主”主字上点上红点),请僧道诵经超度亡灵。雇棚匠搭灵棚、落棺棚、鼓乐棚、门坊、过街牌搂,贴丧联(如“慎终须尽三年礼,追远常存一片心”等),雇鼓乐、赁棺罩(亦称“丧舆”)、置扎彩(纸扎马、牛、轿车、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等),大破其财,以示孝道。贫家以白纸条封门,给至亲送信,程序简便,只是痛哭致哀而已。

  出殡,俗称发丧。子女头戴麻冠(女裹孝带),身穿孝衣,腰束麻绳,孝子手扶哀杖棍,耳挂棉絮(意为丧事任人办理,自己不闻不问)。前一天傍晚,亲门近支各家由妇女用托盘端三碗“棋子”(面条再切成碎菱形),带烧纸到灵前哭吊祭奠,日“辞灵”。出殡之日上午,诵读祭文。下午,鼓乐声中道谢各执事后,正式发引。出房门时用菜刀砍碎早置门旁的一只饭碗;出大门,摘鼓敛幡;灵柩所过邻舍,都在大门口点一把火或撒一道灰,意为防亡魂串门作祟;跨过“过灵盆”(盆内盛掺草灰的水,灵过后将水泼掉)置灵街上。至亲路祭,孝子率众男送葬者绕棺摸绳扣,由长子或继承人摔“老盆”(盆底钻有小孔,男7个、女5个)后抬棺至茔地。途中,孝子既要扶灵柩,又要不时磕头,尽“摔老盆、驾灵车”之责。下葬时,送葬人男向左、女向右绕墓穴哭三周。掩埋后丧礼结束。丧事开始和结束,对执事人等各筵请一次;前者议论丧事,日“请

  执”;后者算帐向事主作交代,日“谢执”。

  墓,一般为土穴,稍富裕者以砖围棺,叫“围棺垒”或“地里丘”,富家打砖坟,一夫一妻者两孔,一夫多妻者多孑L。有的官宦富豪之家,甚至生前即早请阴阳先生选下“风水”好的茔地,定好“向口”,修下砖石结构之坟墓或“阴宅”。妻先死不入茔地,“记埋”或“丘”(地上,以砖或土坯围棺垒)在一边,等夫死后再起榇移柩,使夫妻并骨合葬。茔地习植松柏,以示肃穆。

  殡后第三天定更,子女提灯笼携纸香、供品(水饺,死者多少岁,水饺多少对,并以多些对数为好,意为祈后人寿长)到墓前添土祭奠,只哭三声,日“祓三”。“一七”、“三七”、“五七”、“百日”、“忌日”,即殡后7天、21天、35天、100天和周年,子女和至亲中晚辈都到墓前祭扫。“五七”最隆重,除香纸、供品外,还有少量扎彩如纸扎箱柜、牛马等。供品中还有用面粉烙的锅饼一个(多为已嫁女儿或侄女带来),以木棍挑在墓前敲五下,叫“过罗”,即过“五阎罗”,回家后晚辈们分食。忌日后转常礼,春节家祭,清明、十月一日扫墓。

  丧考妣,孝子百日内不剃头(意为赎不孝之罪),子女服孝3年,穿白鞋,戴镶白边的帽子,扎白腿带,女不戴花、不穿花衣服(主要忌红绿黄紫,可戴蓝花),束发用白或蓝色头绳,上衣(指褂子)下沿要散茬等。3年内春节不用红纸贴对联。子孙还要为之雕“主楼”,修“牌位”,逢年供于家堂;刻石

  碑立于坟头,永作纪念。

  年轻人死后,上有父辈或祖辈在,不论男女统称“小口”,小口不举行三天、五天丧,稍大者穿戴装殓(几岁者箔卷席埋),亲人痛哭一场,当日埋葬。

  建国后,丧葬中礼仪逐渐从简,迷信活动日趋消亡,如服孝三年、打砖坟、修主刻碑等已绝迹。建国初期,尚有部分旧礼节,后出现以开追悼会寄托哀思的新形式。亲属臂戴黑纱,亲友献花圈,送挽幛,放哀乐,致悼词。自1965年以来,提倡火葬,有些村已建起骨灰室,亦有将骨灰深埋者。但旧习俗仍以大为简化的形式,在一些村庄为少数人所沿袭。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