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重庆松鹤陵园讲述传统伦理学面对殡葬业中的

管理员2020-12-07【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殡葬的初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原来局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火葬也得到汉族人的认可,逐步从出家人扩大到民间。火葬的流行与佛教的提倡有关系,而火葬的实行也全靠寺庙提供专业的殡葬服务,当时的寺庙经营殡葬业务。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在其游记中记叙了杭州的火葬:“富贵人死,一切亲属男女,皆衣粗服,随遗体赴焚尸之所。行时作乐,高声祷告偶像(即佛陀),及至,掷不少纸绘之仆婢、马驼、金银、布帛于火焚之……焚尸既毕,复作乐,诸人皆唱言,死者灵魂将受偶像接待,重生彼世。”“焚尸之所”,就是寺庙经营的火葬场,一般都设置在城外。“唱言”就是僧人诵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秦可卿的葬礼,也讲到僧人和道士:“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死鬼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位高僧,五十位高道,对坛按七做好事。”

虽然火葬促进了殡葬业的发展,但由于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在“事死如事生”的殡葬伦理学指导下,火葬只能是土葬的补充,即使在火葬最为盛行的宋代,统治者也采取过各种措施来禁止火葬。大多数情况下,土葬是人们的首选,而家庭也是治丧的核心,丧家几乎包揽殡葬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宜,殡葬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家庭或者是家族的行为,处于一种简单的作坊状态,没有很大的发展。这种家庭化的殡葬在传统中国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至延续了几千年之久。

2、殡仪馆的出现标志着殡葬进一步专业化

殡仪馆在中国的产生,是作为西方的现代文明被引进的。近代中国殡仪馆最早在上海出现。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以来,在上海生活的外侨逐年增加。为了解决外侨死后有所归葬的问题,1844年英国人开办了第一个公共墓地――上东路外国公墓。19世纪末,美国人韦伦斯开设以“松茂洋行”,专门办理外侨殡殓。美国商人见在上海开办殡仪馆有利可图,就承担了“松茂洋行”倒闭后的业务,1925年正式更名为“万国殡仪馆”,这是上海第一家殡仪馆,主要经营外侨殡殓业务。1932年,南昌人陶醒予创办了由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殡仪馆,殡仪馆以恢复中华传统礼仪号召,布置庄严肃穆的祠堂,承接上海本地居民的殡殓业务。

殡仪馆的利润吸引了很多商人,继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殡仪馆之后,许多老板纷纷集资筹办殡仪馆,到上海解放前夕,共有大小殡仪馆30家。这些殡仪馆的业务,包括接尸、整容、着衣、停柩、入殓、寄柩等,还有出售棺木、寿衣等业务。殡仪馆作为舶来品,最初进入上海的时候,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西方人。随着殡仪馆数量的增加,费用开始降低,就逐步进入大众化。自40年代起,一般上海市民多数已经习惯去殡仪馆料理丧事了,众多的殡仪馆已经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时候的殡葬伦理学不只关注“孝”、“礼”、“事死如生”,而且开始关注殡葬服务、殡葬文化的传承等。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解放前殡仪馆只局限大大城市里,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丧事活动仍主要由家庭来承担,也仍然是一种小作坊状态。

3、殡葬业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蓬勃发展

聚合标签:殡葬法规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