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重庆公墓讲述50名老人墓地一日游 称和公园景色不相上下

管理员2020-12-02【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陵园确实是个好地方,有空去坐坐,会悟出很多事情,少很多烟火气,平很多不平事,笑很多可笑事。

  陆幼青《死亡日记》

  在眼前的这个时代,一切事物一天就会老去。当我们穿越生命,我们会在身后留下三四个自己的形象,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看着它们穿过时光的尘雾,就像看着我们不同年龄的肖像。

  8月17日,50名老人来到长春人文纪念园(息园)参观游览,他们是长春人文纪念园开通都市陵园人文游后的首批游客。这是一次试水破冰之旅,50名老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老人们的一言一行,得到了人文纪念园从上到下的关注。

  谁也无法否认,在国人的思维中,坟墓是“阴森”、“恐怖”的代名词。除非安葬祭扫,否则陵园是不常去的“是非之地”。

  “在我们国家,人都忌讳说到死,更别提深入了解。”李亮说,在人文纪念园工作多年,她和同事们的心态已经释然,“其实正确对待死亡,主要是心态,平常的就跟我们吃饭一样就好。”

  “只有人敢这么做、不怕指责去做,未来,人们才有可能坦然地、不再避讳地谈论死亡和墓地游。”长春人文纪念园副总经理李亮语气和缓坚定地说,人文纪念园一直走在殡葬改革的前沿,开展都市人文游肯定会有人不理解,带来阵痛。但正是这样,才需要做工作,改变老百姓的观念,移风易俗。尽管这一切,在国外已经形成系统的“死亡教育”。

  意料之外>>

  参观陵园报名人数超出预期

  人数初步定在30人,可是没想到来了50位老人

  “大多数人的想法是陵园特殊,人们没事不会想到往这里逛,与旅游似乎根本不搭界。”李亮说,考虑到此,第一批游客是小范围的试探,人数初步定在30人。可是没想到,社区报名人数超出了大家的预期。“老人们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避讳谈死亡,去墓地。”

  50名老人全部来自长春市长通街道办事处东大社区,年龄最长者已经85岁。他们统一穿着人文纪念园提供的白色T恤,戴着小红帽,乍一看,和国内众多的夕阳红旅游团,并无差异。

  乘坐园区内的小火车,导游带着老人们驶向了第一站文化艺术墓园区,园区内墓碑,不是按照传统墓园的整齐排列、集中的形式建设,而是结合每个逝者,根据个人特色雕塑展示。天空晴朗,绿草地上,一个个匠心独运,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雕塑下,包括末代皇后婉容、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小巷总理谭竹青等长眠于地下。

  墓园是逝者的归宿之地,也是后人拜谒和纪念之地。李亮说,文化艺术墓区营造的是一种充满强烈个人色彩和艺术气息的氛围,“让人打消墓园阴森、恐怖的念头,创造一个‘逝者安息,生者欣慰’的环境。”置身其中,老人们耐心地听着导游的介绍,遇到关注度高的名人,大家还热议几句,更感兴趣的是名人传奇一生的故事。每座名人坟墓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景点,一个人的风范,是充满艺术气息的“露天博物馆”。

聚合标签:殡葬法规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