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现代殡葬礼仪的制定

管理员2020-11-25【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甲、丧主行告窆礼:1、就位。2、奏哀乐。3、读告窆文。4、行三鞠躬礼。

  乙、丧主祭墓礼:1、就位。2、奏哀乐。3、向墓前行三鞠躬礼。

  丙、送葬者参墓礼:同上。礼毕,丧主致谢行三鞠躬礼。

  附则:

  殓服:礼服或军服。附身以衾为限,不得用金玉、珍玩等物。

  丧服:白衣、白冠。

  一、旧俗所用僧道建醮,一切纸扎冥器,龙杠衔牌及旗锣伞扇等,一概废除。

  二、纪念死者可用遗像,载名生卒年月及年岁等。如用神主,题主旧礼应即废除。

  三、丧事从俭,奠仪、挽联、挽幛、赙仪、花圈等为限。此外,如锡箔、纸烛、纸盘、冥器等物,一概废除。

  这份《丧礼草案》公布后,获得社会的较大认同。从胡适葬母改革始到蔡元培草拟的《丧礼草案》,其核心精神都在破除封建的迷信,减化繁杂的丧葬礼仪过程,节约财力物力人力,这代表了中国现代殡葬改革的方向。但同时也应注意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丧葬陋俗并非一朝一夕通过几部礼制规范就能够革除的,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对丧家起到实质性的约束,如此而言,那陋俗的革除就很难说能够取得实质性效果了!

  中国数千年殡葬礼仪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应该说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4年夏天,中共中央警卫团一位普通战士张思德在安塞县烧炭时,炭窑突然崩塌,他因抢救战友而不幸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对相关负责人指示道:要将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棺葬,要办得有意义,但又不能浪费。1944年9月8日下午,“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准时开始。会场前面的土台上摆满了花圈,毛泽东也要警卫员以他的名义扎了一个花圈,并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追悼会开始,毛泽东献上花圈,并向张思德同志的灵柩和遗像三鞠躬,接着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毛泽东通过这次追悼会,明确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并讲了一段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具有决定性变革的话:“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毛泽东选集•为人民服务》,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1969年6月安徽第六次印刷第906页)这段话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殡葬样式与礼仪的改革方向。毛泽东亲自参加一位普通战士追悼会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这一点,还有着殡葬礼仪改革史上的重大意义。应该说,“追悼会”式的葬礼形式与以住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对逝者的政治评价为核心。

  不过,在中国近现代改革丧葬礼仪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科学主义”的论调,总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丧、殡、葬、祭耗费钱财、人力、土地资源,所以要尽量压缩以至于无。科学主义还宣称:“丧”、“殡”、“葬”“祭”过程中的一些悼念活动皆是迷信,是一种无价值的纯粹浪费,要尽快消灭,如此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这样做,将会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以笔者之浅见,人是一种会死的生物,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死亡是人之最恐惧的对象、最痛苦的结局。殡葬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承担起减轻人类这种恐惧与痛苦的任务,达到生者与逝者、人与“神”的和谐。人类之永恒的企盼是:让个我的生命永存。历史上为何会出现种种丰富的葬式葬仪,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希望能让自己的生活在“阴间”永远继续下去,无论是土葬、水葬、天葬,还是树葬、火葬、二次葬,等等,都寄托着人们永生的企盼。人类文明与文化传统的精华——哲学与宗教则提供了人们达到永生的观念基础,如中国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中国道家的“生死齐一”之论;佛教的“西方极乐”之言;基督教的“天国”之求,等等。人类若能够达到超越死亡之境,就真正实现了人与自我的和谐,所以,企图减省甚至消灭悼念及祭祀逝者的活动,是不符合人性与人道的。比如,殡葬业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做法:尽快完成殡葬流程,以获取更丰厚的利润。现代工商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大的利润;表现在殡葬行业,也就是追求更快地完成对尸体的殡与葬的处理过程,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观念与做法皆没有意识到殡葬业与任何一个行业皆有本质上的不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传承的事业,其中蕴含着逝者、亲属、社会三者复杂的互动过程。过短、过快的殡葬流程实在是没有考虑到丧亲者哀伤过程是有一定阶段的,是需要相当时间来抚平哀伤心理的。一般而言,遗属的哀伤情绪若没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地释放出来的话,就会郁结成心理与精神之病,典型的例子是一些丧亲者办完丧事后,便完全没有了生存的欲望,成为“心如死灰”者,甚至自杀去追随逝者,酿成个人生命与社会的悲剧。中国传统社会倡导三年之丧,后变革为一年或三个月丧期的安排,等等,不要视为完全不合理,实际上是非常人道的安排。所以,殡葬业要尊重逝者亲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