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五)白手起家

管理员2019-12-06【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日子不断好转,爷爷带着一家人也从庙堂搬了出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22岁那年,父亲结婚成家。当时,爷爷除了一件不到20平方的外,再没有家产可以分给父亲。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背景下,父亲靠着一把斧头闯天下,从成家立业到培养子女,过上了左邻右舍比较敬佩和向往的日子。这种生活的获得,凝聚了父母亲多少的心血与汗水。母亲是个没有进过校门的农村妇女,唯一的特点就是能吃苦,干得一手好农活。能够过上今非夕比的日子,靠的是父亲过硬的木工手艺,靠的是父亲勤俭持家的优秀品格。

  父亲的木工手艺远近闻名,几乎是做一户扬名一片,做一村扬名一方,其精湛的手艺深受大家的赞扬和同行的敬佩。从早期在县城家具厂做工,十几个木匠中,父亲是唯一被家具厂老板选中专门负责下料、绘家具图纸,工资待遇也显然比其他木匠高得多可以得知;从到外县一个部队做木工,父亲格外受青睐,部队官兵对父亲特别友好,自愿送军服、军鞋等物品给父亲,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当地还结拜了一位兄弟,往后两人还互相走访可以看到;从平时父亲木工活络绎不绝,一年从头忙到尾,而村里其他木匠师傅只有琳琳散散的活可以明白;从向父亲拜师学艺的门庭若市(我了解的就带了6个徒弟),而有些一辈子才带了屈指可数的1-2个可以知道;从有相当一部分木匠师傅到了不惑之年基本上无人问津,但是老父亲尽管已快知天命的年龄却依然有人请做木工,特别是有些家具厂的老板还亲自登门邀请他去当师傅可以发现……

  对于父亲来说,苦难的经历和不平等的歧视,让他更加懂得节约、懂得惜福、懂得自强。父亲的一生始终坚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父亲生活非常的节俭朴素,除了平时喜欢喝点小酒,吸烟外,其他没有任何不良爱好。烟酒一般情况下也是给老板做木工时提供的,平时在家干农活时喝的也是自家酿的米酒,从来没有买过一次白酒,吸的烟也是商店最便宜的。我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在县城附近的家具厂做包工时,一起做工木匠师傅们隔三差五都买点鱼肉改善改善生活,而父亲除了每隔一段时间从家里带些咸菜和辣椒酱做菜外,平时就只买点白菜之类,从来没有添加猪肉之类的荤菜,有时大家看不下去了,就对我父亲说:唐师傅,你做工比我们卖力,生活不要太节俭了,这样下去你身体会撑不住的,父亲都是一笑了之。这件事情是我和母亲、大妹有一次去父亲家具厂,厂里师傅异口同声对我们说的,听到这番话后,作为儿子,心如刀绞,既为父亲的勤俭节约而感动,更为父亲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而心痛。父亲的穿着也十分朴素,春夏秋冬就那么几套老土的衣服,年年如此,有时家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母亲说要给添置几件,都被父亲严厉拒绝了。每年过年,父亲都是穿着老式中山装走亲访友,后来实在是过意不去了,才换上新买衣服,但平时依然是穿上那些老土衣服。父亲对自己的那双军用皮鞋情有独钟,那是当时部队战士送给他的,一次他饶有兴趣地与我们说,你们穿的皮鞋一年甚至不到一年就得换,你看我的军用皮鞋,现在都已经穿了快十个年头了,都没有半点破损。即使一双凉鞋,父亲也要穿上两三年,从刚买的一双完整鞋穿到只剩半截鞋。父亲去世时,母亲和妹妹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子女们帮买的新衣服还有一些从来没有穿过。父亲用行动践行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古训。

  父亲不辞劳苦地工作,点点滴滴的积累,除了每年支付给爷爷、奶奶家工分外,所有的积蓄都花在建设家庭和培养儿女上。父亲一生经历了两次建房,第一次是大妹出生的当年。我们建起了当时全村为数不多的三间红砖瓦房(当时全村绝大部分是土砖房),建房的钱是多年来的积蓄,砖、瓦、门窗等都是父亲亲自做的,建筑材料都是父亲和母亲用肩挑手抬的。98年的那场洪水,又激发父亲第二次建房的斗志,不同的年代,同样的经历,房子又进行了第二次以旧翻新。父亲是个讲名声争志气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家在全村率先实现了几个第一,即全村第一台收音机,全村第一台缝纫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村第一台电视机也在我家,当时的场景我历历在目,那是86年的一个周末,母亲带我和大妹去了父亲所在县城家具厂,那天父亲特意请了半天假,经过精挑细选,花了将近500元钱买了一台14吋韶峰牌黑白电视机。500元,在当时木工工资每月只有30多元的父亲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除了做木工,父亲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可以想像为了卖电视机何等的不易啊,父亲加了多少个夜班,在自己身上攒了又攒。买了电视机后,每天来家看电视的左邻右舍络绎不绝,大家都投出刮目相看的眼光,这里面也有在外当干工作的工人,一个个对父亲的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想,老父亲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挣得就是这个面子。

聚合标签:优秀祭文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