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永远的怀抱

管理员2019-12-05【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多少次想写妈妈,提起笔又放下。因为,妈妈这个话题太多且太沉重,竟让我不知从哪儿说起才好。适逢清明节,谨以此文祭祀我的妈妈,以告慰她老人家在天之灵。

  妈妈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家境尚好,也读了几天的书,大概是读到小学三年。在旧中国,一个农家女孩子能有机会上学读书,我很为妈妈感到自豪。

  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妇女,一生恪守三从、四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她勤劳、朴实、善良,与人为善是她的做人之本。正是这种传统的礼教和她那朴实、善良的本性让她的大半生遭受了莫大的苦难。

  妈妈嫁给爸爸,就是嫁给了贫穷。自从进了这个家门,贫穷、苦累便与妈妈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我记事起,妈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是无休止地劳作。记忆中,妈妈每天天不亮就出工干活儿,早晨,当我们刚刚从炕上爬起的时候,妈妈已经干了好大一阵子活儿回来正在给我们做早饭。早饭还没等吃完,生产队出工的笛声又响了起来,妈妈嘴嚼着饭又要出工干活儿了。中午回来,还要乘着午休的时间给我们洗洗涮涮,收拾收拾自留地或到山上砍一些柴禾回来。下午照例要出工干活儿的。而一到了晚上,总是坐在煤油灯下给我们缝补衣裳。每次睡了一觉醒来,总是看到妈妈疲倦的样子还在缝啊补的。再后来,爸爸得了肺气肿病,除了这一套流水性作业线之外,还要每天伺候爸爸。

  爸爸大丈夫主义思想极其严重。在我的印象中,妈妈就好像是爸爸雇来的佣人或买来的奴隶。爸爸不劳动,还耍大丈夫威风,整天吆五喝六。妈妈除了整天的劳作,还要看爸爸的脸色行事。稍不如意,非打既骂。每次都是妈妈被打得头破血流并且以妈妈屈服而告终。爸爸打了人,就跟没事一样,扬长而去。可妈妈还要照样去做活儿,去做饭的,否则爸爸回来没得吃又要发火的。妈妈就是这样整天挨打受气、苦苦劳做。以致于身体疲惫,心力憔悴,不到四十岁的人,看上去要有五十好几。小的时候,我们最怕爸妈吵架。整天提心吊胆,每当爸爸回到家里,我们大气都不敢哈,唯恐有一点得罪爸爸的地方,又会让他们吵起没完,甚至有时候我们还要和妈妈一起吃“锅烙”的。

  妈妈在家行大,有姐弟五人。二十一岁时遵从父命嫁给了我的爸爸。听妈妈说,是爸爸请人说媒,姥爷事先花了人家的钱,才把姑娘嫁出去的。与其说是妈妈的命苦,倒不如说是姥爷害了妈妈。正是姥爷的一句话,让妈妈吃了一生的苦,遭了一生的罪。

  爸妈之间这一辈子似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两个人在一起,总是说不到一起。偶尔一次谈得很投机,可说着说着就会吵翻的。然而,一旦人前背后谁若是说了爸爸一句坏话,妈妈总会不高兴的,总是极力维护着爸爸的尊严。每当妈妈和爸爸吵翻之后,孩子们有谁偶尔说了一句爸爸不好,妈妈立马会生气地说:“这是我自己的事,小孩子家懂个啥?”对于妈妈这种逆来顺受,我很费解,大概这就是受传统礼教的影响?算是一种古典式的爱?

  妈妈很爱她的一群儿女。一九六零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一年。粮食没有了吃淀粉,淀粉吃光了吃树叶、吃野菜、吃树皮。生产队里仅有的些许粮食要按每家劳动力出工定量配给。就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刻,爸爸竟患上胖肿病去了城里治病,是妈妈每天出工挣得三两带皮的口粮,自己不吃,全都留给孩子们吃,在长达近半年的时间里妈妈仅靠吃些野菜、树叶甚至喝些凉水充饥,直吃得妈妈得了浮肿病。记得有一次,妈妈下工回来,扛着一捆干柴竟昏倒在家门口的小河边。是邻居宫三娘给了妈妈一碗稀面糊糊,妈妈才踉跄地站了起来。到现在,每每想起,我的心都在翻腾,我们吃的本不是什么粮食,明明是在吸妈妈的血,嚼着妈妈的骨髓。

  妈妈是孩子贴心小棉袄。记得有一年冬天,赶着牛车贪黑去镇子里磨米,等第二天晚上回来的时候,两只脚的脚趾冻成十个雪白的大泡(后来右脚变成了冻疮)。是妈妈把我的两只脚放进她那暖暖的怀里,一边给我焐脚,一边老泪纵横絮絮叨叨地嘱咐个没完。从那以后,妈妈每天都把我的鞋子检查一遍,一发现鞋子湿了,马上放在热炕上烘干。并且,每到冬天都要早早地把棉鞋给我做好,生怕我的脚再犯冻疮病。

  爸爸去世的那年冬天,我出民工到离家很远的和平露天铁矿。临行前,妈妈杀了家里仅有的四只鸭子,用鸭毛做成了一个很小的鸭毛褥子给我带上。那一年的冬天,也着实是冷,宿舍里每到早上,被子上面都要上一层白白的霜。是那鸭毛褥子让我暖暖地过了一冬。其实,我哪里是躺在鸭毛褥子上啊,分明是躺在妈妈那暖暖的胸怀里。

  妈妈的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尤其是妈妈用手针缝制的制服,让乡亲们佩服的五体投地。那时候,整个镇子里只有一家服装加工作坊,虽然加工费并不高,可人们为了省钱大多都不到那里去做,村子里人们也很少有穿制服的。所以,妈妈缝制的制服在村子里也就自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爸爸穿着妈妈做的制服衣裳则成了他向人们炫耀的资本。我们小的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给我们缝制的。尽管大多数是旧的,可经妈妈手一改装,和新的没什么两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妈妈很少白天给我们做衣裳,都是在我们都睡下的时候,点着煤油灯一宿到亮地缝啊缝的,以致于她四十几岁眼睛就花得要戴两百度的花镜。

  妈妈过日子很会算计,那时候,农村人均粮食标准非常低,又多以带皮的粗粮为主,几乎家家粮食都不够吃,每到春季二三月份个别人家就断炊了。为了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常以蔬菜、野菜代替之。然而,妈妈能够做到未雨绸缪,总是把困难想在前面,计划到日常生活中。从秋天粮食到家开始,就把每月的定量做好,不足部分用蔬菜或野菜补充。尽管每月也要吃探头粮,到春季依然有断炊现象,但总是要好于那些个别人家,即使是断了炊,也总是最后一个。

  上小学的时候,总是交不起学杂费,甚至连几分钱的作业本和铅笔都买不起。都是妈妈养了许多鸡鸭,把鸡鸭下的蛋攒起来,卖了钱供我读书。其家中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也都是靠这些鸡鸭蛋维持的。

  妈妈很有骨气,凡是自己能做到的事,从来不去求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从不向人张口求借。妈妈也时常告诫我们说,人可以没钱,但决不可以没有志气。人可以被别人瞧不起,但决不可以自己瞧不起自己,要自信、自强。

  母爱是海洋,能容纳百川。是的,妈妈的胸怀非常博大宽广,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甚至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她,而她只不过一时生气说上你几句,然后就是默默地原谅。小的时候很不懂事,常惹妈妈生气,甚至我都参加工作以后,有时还让妈妈不省心。然而,妈妈每次生气都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你几句,最大限度也只不过是狠狠地骂一顿罢了。当我们大了一点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们讲道理,从来都不和我们发火。而我们则一个个都不懂事,经常惹妈妈生气。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真的很对不起妈妈。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又云:“前三十年父敬子,后三十年子敬父。”一九八五年冬月初六,妈妈因患乳腺癌医治无效而撒手人寰。妈妈走的那年,还不满六十岁。按说,六十岁并不算老。然而,妈妈为了我们操劳了大半生,倾其所有的爱投入在儿女们身上。把我们一个个拉扯长大,都成了家立了业且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该是子敬父,乌鸦反哺的时候,该是晚年幸福,尽享人间天伦之乐的时候,妈妈却离我们而去。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妈妈已经走了二十七个年头了,如今,她长眠在故乡的山谷中,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那蓝天、白云和那巍巍的高山陪伴着她度过一个个寒来暑往。我在想,此时的妈妈一定会很孤独的。为这,兄弟们商定,每年的七月十五,兄弟们轮流去给妈妈上坟。为的是,节日里让妈妈高兴,尽最大可能减少她的孤独,以尽儿女们对妈妈最后的孝道。其实,这都是自己在骗自己。这一切,妈妈看到了吗?你烧了恁多的纸钱,妈妈得到了吗?中国有句古语:“祭之丰,不如养之厚。”也就是说,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儿女们要好好地孝敬父母,顺从父母,尽最大可能使他们的晚年过得快乐幸福。让我们的心无愧于他们。老人健康长寿,是儿女们有福有德。而老人一旦故去,你就是耗尽五湖四海,倾家荡产去发送,也于事无补。因为,她(他)是永远也得不到的。

  爱妈妈,就不要辜负妈妈。自从爸妈先后去世,齐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几十年来,携兄弟姊妹,精诚团结,刻苦治家。也许是妈妈的爱和我弟兄的顽强拼搏感动了上苍,天不负我。今日之赫氏家族在我弟兄们近四十年的苦心经营下,已是人丁兴旺,家业中兴,已是一个父慈子孝孙贤的大家庭了。看到这一切,我想,爸妈一定会高兴的,假若爸妈地下有知,一定携手同到人间,和我们共享这人间的天伦之乐的。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自然,不相信生命的轮回。然而,有时也幼稚地做一些猜想和假设。我在想,人若是有来生该有多好。如果真是这样,来生我还要做妈妈的儿子。我将要好好地报答她老人家前世的养育之恩。

  妈妈,你是我永远的怀抱,我是你永远的襁褓。

聚合标签:优秀祭文

有用+1! ()

上一篇:写给妈妈的信251

下一篇:追忆父爱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