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134.从孝顺说起

管理员2019-11-20【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品读父亲,让我对孝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每个人从出生那刻起,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茁壮成长,直到长大成人。

  这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里,为了养育子女,作为父母风里来、雨里去,吃尽了苦、操碎了心,有的即使子女成家立业了,还不忘扶上马再送一程,一直在背后密切关注、鼎力支持、默默祈祷。要问谁知道,毋容置疑,当父母的肯定心中有数,而做子女的未必了然于胸。由于长此以往的放心不下、真诚付出,父母黑发变成了白发,手上磨出了老茧,额头增添了皱纹,腰弯了、背驼了,记忆差了、抵抗力弱了,伤痛多了、牵挂多了,难怪众人异口同声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即使个别父母在言语上没那么温和委婉、方法上没那么恰当、适度,但他们的出发点同样是为了子女健康快乐成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父亲也担忧,只是埋藏在心底)”等千古佳句。

  我们都知道,人是多愁善感的高等动物。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才孕育了子女的孝顺之心,才使尊老敬老之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回眸人生成长轨迹,成年前特别是初中阶段前,我们几乎每天都与父母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会听到父母唠叨、责怪声,有时还会挨打,由于年幼无知,在内心深处难免产生看着就火、听着就烦、处着就厌的心理,抵触情绪、对照干的举动时有发生,有时好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但是日复一日,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知识不断拓展,见识不断广阔,阅历不断丰富,特别是自己为人父为人母后,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越发产生对父母的依恋、理解、同情,从而油然而生产生仰慕与敬佩。每每听到《常回家家看看》歌词,聆听尊老故事,观看敬老电影电视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都会发自内心地真诚希望父母和普天下老人开心快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不难发现,现在农村普遍存在“38、61、99”现象(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尤其是“61、99”现象更为突出,其中不乏一些行走不便、长年疾病缠身、食宿不能自理的老人,独自在农村艰难度日。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有些老人久病卧床,尽管子女不少,但都是自身利益出发,互相推脱,你不管我不问,到头来老人不是病死,而是因为拖延时间活活被痛死、拖死,印证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老话。面对这种现状,谁见了都会心醉、心痛。究其原因,既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庭的义务。殊不知,孝顺方式有多种,只要愿意去做,很多都是举手之劳。比如,无论经济宽恕与否,主动给钱给物是孝顺;父母生病,主动陪护是孝顺;父母劳累,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是孝顺;逢年过节,抽空回家与父母欢度佳节是孝顺;父母孤单寂寞,主动陪说说话、唠唠嗑是孝顺;学习进步、事业有成时,不忘与父母分享是孝顺;与父母相处时,耐心聆听、虚心接受意见建议是孝顺,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孝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孝顺具有时效性,不能慢、更不能等。不能说“等我经济条件好时,一定好好孝顺父母,让他们吃好、玩好、生活好,心情愉悦地安享晚年。”这种说法不对,这种做法更是不应该。钱是孝顺的一种方式和载体,但对父母来说,显然不是最主要的,他们更需要的是语言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慰藉、感情上的共鸣,需要的是子女有空没空能经常抽空回家走一走、看一看,没空经常电话联系,与他们说说话、聊聊天,经常见到人、听到声心里就踏实、就舒坦、就开心。再加上如今经济发达、交通便捷、饮食丰富、食品添加剂泛滥,导致各种疾病多发、天灾人祸难料,脆弱的生命有时很难经历折腾,社会上时常出现一些人责怪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尽孝,等到想尽孝时却阴阳相隔,留下终身遗憾和悔恨。在尽孝上宜早不宜迟,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吝惜每一个微笑,不遗忘每一次嘘寒问暖,不轻易错过每一个节日与父母团聚重逢机会,真正成为父母乐时的分享者,烦时的解闷阀,累时的放松仪,病时的灵丹妙药,冷时的暖心被,热时的降温器,让父母时常笑口常开、颐养天年!

  古话说,百善孝为先;也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曾听有人说,老人在,家就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赡养义务,我们要牢记“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今天不敬老,明天谁敬我”,永存孝念、时行孝举,为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聚合标签:

有用+1! ()

上一篇:语高堂

下一篇:133.爱拼才会赢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