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殡仪馆建设生命教育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管理员2020-09-03【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专门部署,本文以殡葬文化入手,针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开始关注和实施生命教育这一现象,结合近年来在眉山市殡仪馆建设生命教育基地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在殡仪馆这个特殊的场所开展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全国的殡仪馆应打破简单的殡仪服务定位,从服务逝者到服务公众转变,开展生命教育,承担起相应的社会教化和生命传承责任,营造现代殡葬文化氛围,促进我国殡葬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殡仪馆 生命教育 基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东坡的《江城子》凄凉而情真意切,开创了中国悼亡词的先河。四川眉山,殡葬文化源远流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专门部署,把文化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社会总文化一部分的殡葬文化,理应适应社会发展,传承现代文化理念,和社会大文化发展接轨。眉山市新任市委书记李静同志指出:要把“生”和“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这给殡仪馆的发展特别是开展生死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时代背景,在眉山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市殡仪馆在建设生命教育基地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思维的重大变革:殡仪馆应实现从服务逝者到服务公众的转变。

  殡仪馆建设生命教育基地,实现服务职能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从服务对象来说: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总人口为13.35亿,死亡人口943万人,死亡率为7.08‰,若以逝者一人有直属亲友6人计,则有5658万人有生死哀伤问题;若以每一逝者约有10个左右的次亲朋友来计,则每年又有9430万人有生死之痛问题。三者相加,中国一年约有1.7亿人面临生死和治丧问题,这一庞大群体大多会与殡葬场所接触。仅在眉山市殡仪馆,每年到馆治丧群众就有10多万人,这些都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直接或间接对象。

  从殡葬环境来说:生命教育是“生”与“死”的教育,殡葬业恰恰是关于“死”的行业,与生命教育有相通之处。在殡仪馆,每天都会有许多人直面生死,“由死观生”,立于“死”的视角观察“生”者,感悟生与死的内涵。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开展生命教育,将殡仪服务观念从服务逝者逐步转变到服务公众上来,这样,服务范围扩大了许多,而服务内涵也更丰富,服务收入也会增加,对整个社会及个人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大大提升殡葬服务的品质和公众的满意度,实现人文化服务。

  从肩负责任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快速的经济发展来说,精神文明的发展显得有些落后与不适应。国人渐渐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日益下滑,人心不古。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公益性服务窗口的殡仪馆,在努力推进殡葬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回报社会的责任。面对各阶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殡仪馆不能仅仅定位于“火化及安放遗骸(骨灰)和祭奠”,要把全体公民作为服务对象,使殡仪馆成为生命传承、道德涵养、生死教育的不可替代的生命教育基地,成为人们体悟生命、凝聚人生经验、升华生死观念的庄严场所。实现:“优生”,让公众真正意识到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生命,减少和干预自杀等非正常死亡的发生;“优死”,让公众真正意识到因各种原因在生命无法挽回之时,泰然、庄严、甚至幸福的离去,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恐惧死亡的态度。

  从事业发展来说:殡葬文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综合的一种文化。殡葬方式是由殡葬观念决定的,而殡葬观念则是由人的生死观决定的。实施殡葬文化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开展生命教育,破除人们对死亡的封建迷信观念,构建正确生死文化,对推进殡葬改革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能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应在殡仪馆精心规划、设计、开展殡葬文化,让世俗观念中充满恐怖、晦气的殡葬场所转化为人们感悟生命、学习人生、升华生死观念的庄严场所。这种“教育”性的殡仪馆,殡仪服务内容更有内涵,对各阶层群众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举措的创新突破:殡仪馆多层次构建生命教育文化。

  生命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推广,之后,中国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进入21世纪,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教学门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在内地除了教育部门开展生命教育外,一些公共场所和公墓也在做生命教育。面对这一挑战性的新课题,眉山市殡仪馆根据时代发展大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治丧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举措,创建多个平台多层次构建生命教育文化,开展生命教育,将殡仪馆打造成“一个珍爱生命的教育场所,一个孝亲敬老的感受基地,一个廉洁清明警示窗口”,使馆区面貌明显变化,职工素质较大提升,文化教育氛围日益浓厚,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殡仪馆正初步形成。具体来说,在打造生命教育基地时,眉山市殡仪馆有如下做法可供探讨:

  平台一:创立“殡葬文化研究室”,牵头殡葬文化建设。

  殡葬文化研究室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存在,其主要职能是围绕殡葬文化开展调查研究、文化建设、活动组织、舆论宣传、成果推广、沟通协作等。如研究、拓展殡仪馆服务功能,探索更适合当代的殡葬文化,创造一个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好殡葬文化传承的先锋,积极主动与各地殡葬机构、各地文化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等紧密联系,积极与一些有独到见解的作家、教授、记者和专业人员联系、交流、学习,共同研讨、策划殡葬文化,打造生命教育基地。目前,眉山市殡仪馆生命教育文化的传扬,相关科技的引入,各方面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殡葬服务的人性化、殡葬环境的优美化等工作正步入紧贴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轨道。

  平台二:优化职工队伍结构,打牢生命教育根基。开展生命教育服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缺乏高素质人才,搞生命教育则为空谈。根本举措是:一是注重培养、吸收,选拔任用有能力承担生命教育工作的人员充实队伍;二是建设“三多”团队:一是年轻人多,二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多,三是专业人员多;三是坚持培训提升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倡导既要当“专家”,又要当“杂家”,实现生命教育活动的人才保障。

  平台三:采取多样化形式,传播生命教育文化。一是通过廉洁清明警示长廊警示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要把握好方向,清白一生。二是通过孝亲敬老感受回廊,提示大家谨记“百善孝为先”。三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眉山市殡仪馆将生命教育与园林艺术有机结合,传递生命教育内容。其教育形式多样化,在建筑上有石头、牌匾、亭子、长廊;在内容上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眉山当地的、也有市外的,既有文字类的、也有漫画、图片类的,既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无论在殡仪馆哪个角落都能让来馆治丧的群众和员工得到教育和启示,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平台四:开展人文关怀,践行生命教育。殡仪馆着力加强人文关怀服务,让生命的尊严得到彰显,以实际行动践行生命教育。一是殡仪馆坚持“专业、快捷、便利、贴心”的服务理念,努力做到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二是结合政风行风建设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对员工进行教育,制定了各岗位文明服务规范,明文规定禁止和杜绝服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同时大力开展人文关怀服务。三是改造、更新和完善殡仪馆设备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和人文含量。如今眉山市殡仪馆打造了一支特别能超越自我、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服务、特别能奉献的团队,服务环境也正朝着服务人文化、环境园林化、教育化、设施现代化、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平台五:丰富载体,宣传生命教育。通过制作《奏响生命的华章》专题片、创建“眉山殡葬网”、开通“殡仪馆博客”、编辑并公开出版发行《殡葬工作手记》等多种文化载体,进行生命文化的宣传,创建了一个浓厚的生命教育氛围。

  三、文化的张力凸显:让公众感知一个生命教育馆。

  在殡葬文化建设中,眉山市殡仪馆特别注重以殡葬文化的张力来增强殡葬工作的社会效益和服务功能,通过打造“生命驿站”旅游线路,主动与社区、老龄、学校、医院、纪委、旅行社等各类组织机构联系,组织社会群众特别是在校学生参观殡仪馆,通过参观生命终端的服务流程,观看生命教育影展和电影,以及主题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和价值,让老人更懂得享受晚年生活,让病人燃起抗争的勇气,达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目的。通过珍爱生命教育、孝亲敬老教育,廉洁清明教育,让每年来馆治丧的10多万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实践,目前眉山市殡仪馆的生命教育基地建设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庚及动工。自推出一期工程以来,先后有民政部、四川省民政厅有关领导和省人大代表、市纪委、市老龄办、团市委、市人才办、消防支队官兵以及省内外殡葬同行前来指导或参观,受到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原司长张明亮同志和司长俞建良以及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眉山殡葬实现了事业发展、领导放心、职工愉快、群众满意。2011年,眉山市殡仪馆被评为“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等光荣称号,市民政局被评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单位”。

  四、目标的宏大深远:构筑生命传承事业。

  现代殡葬文化建设的意义不是局限于社会的某一层次上,而是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文明的有力支撑点。眉山市殡仪馆将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继续拓展殡仪馆的文化功能,进一步在建设生命教育基地上下功夫。

  一是建设“生命教育馆”。将生命教育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引导人们关注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存在的价值等生命问题,从而推动生命教育普及化与全面化,补足教育体制的空隙。

  二是开展体验活动。让公众走进殡仪馆亲身感受体验。

  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哀伤抚慰中心”,打造一个心理咨询平台。引入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哀伤抚慰中心”,通过面谈、视频、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开展心理咨询和丧属心理抚慰,让人们体会生命和亲情的珍贵,通过悲伤抚慰来帮助丧属度过生命中最大的难关,重新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四是尽快提升殡葬从业者自身素质,完成由殡仪服务员向 “生命传承师”的转型。

  五是着手编辑《殡仪馆文化建设实践》。

  以上仅是眉山市殡仪馆建设生命教育基地,开展生命教育,满足社会教化需求,承担社会责任所做的一些探索。弘扬殡葬文化,构建人文殡葬是殡葬“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全国殡仪馆推广开展生命教育,推出更适合时代特色的殡葬文化内容,促进殡葬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宽元,《论当代公墓的教育功能》

  2、郑晓江,《殡葬业与生命教育基地》

  3、郑晓江,《关于殡葬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4、郑晓江,《实现“天地人神共舞”——关于构建中国和谐殡葬的思考》

  5、杨安蓉,《生死哲学与殡葬事业发展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