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回族丧葬

管理员2019-07-17【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回族丧葬习俗

  丧葬仪式是最具表现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民族、丧葬的礼仪、方式也各不相同。他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表现,透过丧葬习俗可以窥视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归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为在世的人,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教义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在本质。

  一、回族丧葬习俗文化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根据伊斯兰教教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人降生后要按照真主颁示的经典处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当人到老来,死期临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终,再回到真主那里去,即“归真”。伊斯兰教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并不令人畏惧。这是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看法。

  1 “归真”前,念“讨白”,要“口唤”

  穆圣说:“凡身患重病的穆斯林,只要他还能活两天的时间,就要把遗嘱留下来。”遗嘱一般主要包括财产的分配和施散以及对所欠债务的偿还等,以便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无论男女老幼,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 提念“清真言”,提念的目的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真主,从而得到信仰。穆圣说:“谁结束最后一口气时念了清真言,谁必入乐园。”所以,回族人在临终前,一般都注意做好两件事: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口唤”,即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要“口唤”,讲明原情,消除误会与隔阂,互相原谅,愉快地了结往事。此时,要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嬉笑吵闹,要屏除各种噪音,甚至停止行走。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人室,直到病人逝世。

  2 “归真”后,亲属、四邻对亡人的料理程序

  回族人虽然散居全国各地,但葬礼大同小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项程序:

  (1)停“埋体”

  回族人停止吸呼后,在身旁的亲人或阿訇, 要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整好尸体。置“埋体”于水床, 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房里, 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于西。在埋体上覆盖一件洁净的白布单。然后,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清真寺教长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与此同时,并在直系亲属中,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

  当阿訇、满拉、亲朋、乡邻听到报丧后,都会主动来丧主家吊孝,向丧主和亲属表示悲痛后,多方面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啕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人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妇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礼。

  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坐夜”,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干净(洗过大净),在停埋的屋子点上香烛直到天明。为了消磨时间,“坐夜”者一般要给丧主家的人讲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讲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劝人要行善事等等。坐夜时忌大声喧哗,忌玩赌、打扑克。

  (2)“行水”

  “行水”即为死者沐浴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行水”无论在清真寺还

  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水床或洗干净的门板。回族人给亡人洗浴,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沐浴时所用的水是皂角水和净水(一般来自清真寺的水井),先把皂角捶烂后熬在水里,将皂角用纱布沥去后,把水装在三个汤平壶(回族专用壶)里。“行水”,一般由三人承担,三人都必须自做大净后才能担任。洗的方法:先将埋体放在水床上,用白布将羞体遮盖好,一人灌水,一人淋水,一人洗(亦称“着骨”) ,洗的人戴上手套(一副洗上身用,一副洗下身用) ,按“大净程序”进行,淋水的人顺着洗的人手移动冲洗。行水的人非常仔细,忌讳翻来覆去的洗,先洗被污染的部分,洗下身时必须在遮盖布下面冲洗。回族给亡人净身,除了洗涤的三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内。

  (3) 穿“克凡”

  给亡人冲洗完后,要给亡人穿“克凡”(亦称“回族俗称缝“克凡”。)。回族的克凡有两个特点,一从颜色上看,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一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其他高级面料。这是因为,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凡’。亡人的克凡男女有别。

  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下各余出六七寸。一般来说,长约七尺,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合身,但上下两头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三是衬衣,回族叫“格米素”或护心斗娃,长自肩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

  女亡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裹胸长三尺左右,宽一尺左右。包头也叫盖头,长三尺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亡人净身后,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凡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先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对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族,作为“舍西斯”,免予洗礼,免于穿克凡,允许着血衣埋葬。回民在给亡人穿“克凡”时,要在“克凡”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也是对亡者怀念的反映和表现。“克凡”穿好后,亲属好友向亡人作最后一次告别,然后将“埋体”抬入清真寺专门制作的抬尸匣(塔拜提)内,然后,把尸匣抬到要“折纳则”的地方,准备“折纳则”。

  (4) “折纳则”

  是阿拉伯语djanazah 的音译,意为“殡礼”。,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是最隆重的、最庄严的,并且是最简朴的。殡礼一般在丧主住宅院里举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从宗教意义来说,是生者代死者向安拉作最后一次礼拜,但系一种意向性的礼拜。其形式跟礼拜差不多:先将尸体放在西边,阿訇靠近埋体站立,其他参加者都脱鞋随后排班站立,诵《古兰经》片断,并举意,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祈求活就活在伊斯兰教道路上,亡就亡在“伊玛尼”的根基上。之后,向左右说:“色俩目。”至此殡礼结束。

  殡礼的参加者必须有大小净,且不对亡者鞠躬。殡礼的祈祷词通常为:“真主啊,你是亡人的主宰,你创造了他,供养了他,指引了他,今天你又收回了他的生命。你深知他的言行,我们为他向你求情,求你宽恕他的罪过。”或者:“真主啊,求你宽恕我们中活着的人,亡去的人,在场的人,不在场的人,求你宽恕我们中的男女老少。无论我们中的何人,只要你使他活着,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上;只要你使他死去,就让他死在伊玛尼上。”

  (4)亡人下葬

  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往墓地,穆斯林实行土葬,有专门的回族墓地。回族男子都要争着为死者抬匣子,由四人换抬,有的地方八人换抬。穆斯林认为抬送亡人可以消去自己的罪过。每遇穆斯林亡人,可见送者云集、争先恐后的感人场面。抬送亡人要平稳庄重,快而不跑;送葬者靠近亡人走是圣行。因为穆圣说过:“骑、乘者只可走在亡人后边,步行者靠近亡人,

  走在左右前后。”亡人抬到墓地后,下葬前,先由一人钻到墓洞里,在墓洞中四周撒上“炒脑”(冰片、樟脑等防虫的药品),用“窕曼”(遮阳布)将墓的口子遮住,外面的人将亡人从匣子里抬出,放在墓的门口,由先钻进墓洞的人和外面的人慢慢地将亡人送进去,放平后把捆好的大卧单、小卧单打开,把脸露出来,头北、足南、面西,然后从死者身上爬出来, 先用土坯垒好小洞口;(有的地方用一块石板将墓门封好)亡人下葬后,在填土埋葬前,由送葬者向亡人头部方向手捧三捧土于坟坑,并口诵《古兰经》文。第一捧时念:“我从土上创造了你们。”第二捧时念:“我使你们复归于土中。”第三捧时念:“我将再次从土中复活你们。”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填土过程中,如果谁干累了把锹扔下,另一人拾起来再干,不能接着锹干。坟墓堆起来,外形长立方型(有的地方如鱼脊形或凸形)。

  3为纪念亡人,干“尔埋力”

  回族人把纪念亡人叫干“尔埋力”,纪念亡人一般根据亡人“归真”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纪念亡人。有“七日”(七天),回族称为“头七”。这天丧主家要宰羊、炸油香,请阿訇和满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干人,到家里念经、吃油香。丧主家为了搭救亡人,求真主开天堂之门,还要给来念经的所有人散乜贴(施舍),之后,还要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散油香。到了“二七”、“三七”规模很小,有时不请阿訇,只是炸油香,散给左邻右舍或贫穷者。

  回族人认为四十天之内,亡人的灵魂还在。这期间丧主家每天要点香,做“都阿”向真主祈祷。到了四十日,认为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了,要大干尔埋力。早上先请阿訇走坟,走坟结束请阿訇以及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到家里来吃油香,有的人还给丧家散乜贴。从此以后,在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仍要宰羊、炸油香,干尔埋力。过了三十周年后,就不再搞大的纪念活动了。

  二、回族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教义

  回族与其他九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其丧葬习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伊斯兰教规定丧葬的基本原则是土葬、速葬和薄葬。伊斯兰教认为,人生在世作为先世的考验和后世的栽种处,只是生命阶段的一个过程,死是生的必然,死亡是现实生活的终结,来世生活的开始。《古兰经》中说:“凡有血气者,都要尝死的滋味,我以祸福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第21章第35节)[1]P259伊斯兰教认为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只是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终结,所以穆斯林认为生死乃安拉的“前定”。《古兰经》中说:“我从大地上创造你们,我使你们复返与大地,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上复活。”(第20章第55节)[1]P250伊斯兰教认为,人为安拉所造,死后仍必归回真主,消亡是归向真主的必经之路, “清真之道,以死亡为正命。”[2]P133死只是肉体的消亡,即“无常”,而在后世人类将得到永生。“复生,即归真也。归真,则复生矣。”[9]

  1 实行土葬,忌火葬。

  《古兰经》说安拉的迹象之一是“他用泥土创造了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第30章第20节)。[1]P322《古兰经》认为,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用泥土创造的,人死后只有归还泥土,然后才能从泥土中“复活”。所以,穆斯林世界普遍有“得土为安”和“入土为安”之说。回族也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这就充分说明了自古回族实行土葬,并且亡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土葬是许多民族处理死人的方式,而伊斯兰教是最坚持这一葬法的宗教之一。虽然土葬有好几种类型。但回族的土葬法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由来已久,且至今还保持着。咸丰时,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将《天方正学》说: “清真殡葬,不需棺椁, 以身归土, 因其清净也。”清代穆斯林学者王岱舆《正教真诠》风水章: “不用棺椁, 至理有二: 一乃自然, 二乃清净。自然者, 缘人之本来乃土也, 返本还原, 复归于土,谓之自然; 清净者, 乃人之血肉葬于大地, 遂可化

  而成土,若以不洁之水投于江海, 即无不洁之味; 若倾于器中, 其秽愈甚。较之此理, 此非清洁乎。夫人本出地土, 终储棺椁,有若冰碳同炉, 必不契合, 斯谓忘本, 忘本必不自然, 若亡者无知, 虽金棺玉椁, 何益于彼; 若其有知, 身处脓血之中,绝无可避之地, 贴体肮脏, 何得清净, 设令亡亲陷此苦难,可谓孝乎⋯⋯”[3] P335人回归土则成了回族的一种基本精神。现在回族人亡后,仍不用棺椁,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并且禁止大兴土木,建造陵墓,极尽装饰,禁止筑祭和建造屋宇于墓上。

  忌火葬。伊斯兰教认为,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无常”后所受之刑,火狱就是地狱。《古兰经》明确指出:“犯罪而来见主者,必入火狱,在火狱里,不死也不活。”[1]P25,回族人认为,火葬是生前罪孽深重的人遭真主的惩罚的象征。所以,回族忌火葬至今未改变,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员在内,他们都习惯土葬,畏惧火葬。

  2 主张速葬。反对迟葬

  先知穆罕默德说: “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伊斯兰教法规定: 亡人三日之内必葬, 不择时日, 不问风水, 就地而葬。,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清初宗教学者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 “按圣教翌日必葬。盖谓尸以入土为安, 不得久停。”[4]P87 “活着望幸福, 死了望入土”、“亡人奔土如奔金”等回族谚语都说明回族受伊斯兰教影响而在丧葬习俗中实行速葬的表现。

  伊斯兰教还规定在旅途中亡故者,要就地就近而葬,“于旅所择地而葬为尚”[4]P93。认为“天下黄土皆可葬人”,不长途运尸回乡埋葬,也不强调亡人必须回故乡与祖宗埋葬在一起。伊斯兰教法禁止亡者亲友载运尸体辗转千里。如果旷日持久, 人为导致尸体腐败, 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亵渎。人是“穆思台哈布”( 懿行) , 如果故意拖延时限, 则被认为是“麦克鲁亥”( 可憎之事) 。“今俗有既葬而迁者,又卒于旅途,千里之外载尸回乡者,甚至既葬旅所,复破冢起尸,尸已零落,仍包裹盘载,以归故里者,皆与圣人立教之义,大相悖谬矣,孝子仁人讵忍为之乎”。[5]P108

  3 从俭节约。崇尚薄葬

  伊斯兰教把人生分为今世和后世两个阶段。今世是人生的旅途, 后世乃人生的归宿, 两者互为因果, 今世的所作作为在后世会得到应有的报偿。所以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能两世脱节, 追求“两世吉庆”。《古兰经》明确指出: “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们, 必入下临诸河的乐园, 那确是伟大的成功”。[1]P485先知穆圣说: “你当耕耘现世, 犹如你明天就要死亡一样”。又说: “你们中最优秀的, 不是为了后世抛弃今世, 也不是为了今世抛弃后世者, 而你们中最优秀的是两世并重者。”伊斯兰教认为一个人今世所拥有的财富、社会地位、所享有的声望等一切, 对于他个人在后世而言, 并没有任何意义。安拉赞许的是一个人在虔诚方面的德行, 而不是他临终时带走的财富多少。因此, 回族穆斯林认为, 厚葬并不能减轻一个人生前的罪孽, 也增加不了他的善功。在丧葬过程中,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更不主张把钱花在无意义的用途上, 诸如厚葬死人等。《古兰经》指出: “在世没有信道, 临终时仍不信道的人, 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 也不被接受, 这等人将受到痛苦的刑罚, 他们绝没有任何的援助者。”[1]P45所以, 回族穆斯林去世后, 家属一般只戴一顶白孝帽。不允许有任何殉葬品,不设灵堂,不摆祭品,不奏哀乐(其它娱乐一律停止) 、不化纸钱;亲属不披麻戴孝、不戴纸花、青纱、不向死者叩头;亲友吊唁,不送花圈、祭帐、挽联、不吃丧家的饭;安埋不择日期,不看地脉,不放鞭炮。对坟墓的构筑,不求豪华壮丽,不许造高大的坟墓。充分体现了回族崇尚节俭,主张薄葬的特点,。伊斯兰教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历经生活的磨难, 经受人生的各种考验后, 仍能坚贞不移地虔诚敬主, 抑恶扬善, 那才是完美人生的境界。

  “穆斯林的薄葬,并不是像守财奴一样,为了节省一点钱财才如此俭朴,实际是为了把有限的钱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6] P211施济穷人,是穆斯林葬礼中又一个特点,回族穆斯林反

  对把钱花在无意义丧葬上, 但积极主张对清真寺、拱北和困难群众进行捐助, 以期完成自己“念、礼、斋、课、朝”五大主命的功修, 为今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穆斯林独特的薄葬礼仪很大程度上又提醒活着的人们,应珍惜“亡人”生前的日子,特别是自己的长辈, 回族有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孝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真要尽孝,要趁老人健在时从“厚养”做起,努力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给老人予亲情和温暖“, 以德敬老”。因为家家有老人,而人人都要变老,反对“薄养厚葬”。及时孝敬老人,否则,人一死,活着的人想通过什么铺张浪费来换取心理上的平衡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对亡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俗话说:“人一死,三丈六尺白布,七尺墓穴,一抔黄土而已。”薄葬体现了穆斯林的简朴本质,使穆斯林不陷入奢靡。[7]

  4贫富贵贱,一律平等

  伊斯兰教的价值体系中,有一项基本的要素就是平等、公平。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真主安拉造化的,在真主的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真主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古兰经》说:“我使每个人的行为附着在他的脖子上。在复活日,我要为每个人取出一个展开的本子,说你读你的本子吧!今天,你已足为自己的清算人。”[1]P223“在那日,人们将纷纷地离散,以便他们得见自己行为的报应。行一个小蚂蚁中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做一个小蚂蚁中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1]P495所以,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享有同样大小的墓穴。墓内同样没有任何陪葬品,显示出教门内皆兄弟,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内部无高低,贵贱之分。正如冯今源先生说:“无论亡人生前贫富和社会地位高低都用同样规格尺寸的“开番”(克凡)(裹尸布) ,都埋葬在同样大小的墓穴,都不允许用任何物品作陪葬,都须举行同样程序的殡礼。”[8]

  5 履行义务,互帮互助

  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有埋葬亡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为“亡人”举行葬礼的义务,至少要有一个人履行了这项义务,别人才能卸去责任。如果遇到鳏、寡、孤独者或家在外地而当地又无依无靠之人,以及死者家中确有困难的人,回族群众都能给予帮助,清真寺也为其料理后事,一般说,如果一个穆斯林不幸“无常”后,他的同胞都会主动前来为他(她) 送行,哪怕他(她) 是一个饿死路边的乞丐,也会有人把他(她) 埋葬。邻近回民,听到某人“无常”后,都自动做大净,主动帮忙,尤其在农村,谁家死了人,安葬时,同村青、壮年几乎全部出动,以能多抬一肩为荣,且不要分文报酬。此种“一家有事百家忧”的团结互助精神,在回族丧葬习俗中依然保持。

  三、回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最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对死亡的观点各不相同。因此,丧葬的方式和礼仪也就各不相同。

  有着鲜明伊斯兰特点的回族丧葬习俗已成为回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内质,又有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如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金吉堂在其《回族民族说》一文所言: “回族之教训不仅示人以幽冥之理、深受之玄学与做人之准绳, 实包有组织社会之一切制度, 如经济、婚姻、丧葬等。”作为回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散居各地的回族人可能因为居住地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地方特点,但丧葬礼仪大同小异,都恪守伊斯兰教丧葬习俗,仍然是这个民族特有的亮点。除此之外,回族丧葬习俗隐藏着民族凝聚力强化的巨大社会功能,这可能就是这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能形成极其团结,一致对外,反抗残暴统治者,屡起屡败,屡败屡起,不屈不挠的精神的根源之一。当一个回族人即将“归真”时,首先化解自己生前与民族内部成员的恩怨,不把先辈“遗留问题”留给子孙,给活着的家人一个团

  结、和谐的氛围。同时又营造整个民族内部的团结。其次在埋葬的整个过程中,与周围汉民族的丧葬相比。表现出民族内部自觉自愿,互帮互助精神。当一人“无常”,死者的家属最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处理亡者,而这时所有的穆斯林都会伸出友谊之手,共同办丧事,一家的丧事变成一个回族村﹙坊﹚的悲哀,让死者的家属感到无比的藉慰、温暖。特别是死者家属看到过去和自己有各种矛盾的人,主动来到自己的跟前,握住自己的右手,左手附在自己的右手上,默念清真言,悼念亡者,刹那间,过去的一切恩怨都会化为泡影。出殡之时,倾全村(坊)的人而出,一条街,甚至几条街全是戴白帽的人,点燃的芭亶香味弥漫一个村,几个村;没有喧嚣,只有匆匆的步履,和轻轻的哭泣声。所有参加丧礼的人,都不是死者家属请来的人,是自愿送“埋者”,并不需要丧家出钱、管饭,每个人都认为是自己必须尽的义务。更有甚者,远方路过的回族人看到同民族人出殡,也会随送葬人群送埋。因为此时的回族人都知道,生活在“汪洋”之中的自己,一个人无法抗拒整个社会冲击,需要互助、支持才能生存下去。在受汉文化的影响下的回族人,也极看重死后的丧礼。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将来如现在被送埋者一样,有一个隆重、肃穆、的丧礼。为别人送埋,也就是为自己准备后事。更会让死者家属感动。每一次丧礼都会让参加者感动一次,这个处在汉民族汪洋之中,粟粒般的民族也有汉民族成员丧礼无法相比的优越。民族向心力极具吸引力,的认同、宗教的认同,在进一步得到加强。,回族人每一次的丧葬可能就是这个民族高度内聚力的一次演练,这也许就是民族的特色部分。如果回族人在今后的发展中失去了这一亮点,民族内部的团结将土崩瓦解,再也不会有先人们的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总之,回族隆重、庄严而简朴的一次完备的丧葬活动,从多方面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民族特色,宗教色彩,世界观。“当在一个团体内部,贫穷者和富有者都朝向了一个共同目标的时候,团体的内聚力就空前增大了。穆斯林世界之所以能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世界事务之中,与它是具有紧密内聚力的团体分不开的,仅殡礼这一项,就足以使人窥一斑以见全豹了”。[6 ] P213回族丧葬习俗中的薄葬、速葬显示出回族丧葬习俗的合理性,科学性。丧葬习俗中体现的穆斯林孝亲敬老、团结互助、爱好清洁的质朴精神,教门内皆兄弟,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内部无高低贵贱之分等平等思想,都促进了该民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 古兰经[M] . 马坚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岱舆.正教真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 王岱舆.正教真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4] 刘智.天方典礼[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106.

  [6] 高惠珠. 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7] 郑梅丽.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回族研究,2003第4 期(总第52 期)

  [8] 冯今源、铁国玺著伊斯兰教文化百问[M]1 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 年版,第171 页。

  [9] 蒋贞慧.回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因素.商洛学院学报,2007 .9.第3 期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