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白族的丧葬习俗

管理员2019-07-16【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春秋战国时代,白族先民的“滇僰”墓葬形式,有竖穴土坑墓葬、瓮棺葬、圆坑墓葬多种。祥云大波那已有“干栏”式重型铜棺;弥渡苴力已有大量石板墓。

  住在碧江的白族,死后不用棺,把死者放在一块木板上,覆以屋上的茅草,上盖土,垒成坟状;再在距死者头部两三尺的地方竖一个八九尺高的双杆栗木坊,除挂土锅和盛有祭物的两个麻布袋外,还悬挂死者生前用物,如男的挂弩箭,女的悬织布架等,以示悼念。后一年内,以石片、石块垒墓。墓头留一孔供死者灵魂出入。那马白族约在明代前实行火葬,以火焚尸,取骨入罐,再埋于家族公墓地。明后,受汉影响,渐改土葬——棺葬。

  大理、剑川的丧葬也有变化过程。明代以前因受佛教的影响,盛行火葬,以后则改为棺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殓,女子死后则必须等候娘家人亲临。停柩在堂三天左右即行择地安葬;停柩期间,一般请道士念经,“超度”亡人。

  大理海东地区,人死后由族长主丧,族长根据死者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决定丧事规模的大小。出殡前一般有出帛、诵读韵律严整的白语家祭文等仪式,有的还要“祭方向”,为死者开道。

  墓葬的型式很多,一般名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穷苦人只堆土为坟;而富家则竖“三碑四柱”、“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

  迁冢

  白族的丧葬习俗中有一种“迁冢”的习俗,这就是在死者安葬后,如果其亲属经常生病或家事不顺,经巫师或风水先生卜算,认为是坟地风水不好所致,即决定外择坟地,将死者迁至认为风水好的地方安葬,这种“迁冢”的做法,汉族和其他民族也有,只不过说法有别罢了。出白

  白族在送葬的头天下午,人们用五彩纸扎成八角或十二角的“彩球”、“摇钱树”,由孝男、孝女哭送到大门外,竖立悬挂,表示正式开丧,接纳亲友前来悼祭。

  签点

  白族在出殡前要行签点仪式。签点开始时,供桌上摆放果酒和佳肴,由两位司仪引礼,孝男、孝女跪于灵前,由签点先生在长子食指尖上扎针滴血,将血滴于亡故者的牌位,然后安放在神龛上。

  者发向

  者发向(白语音译,意译为“杀方向”)是白族治丧的一种习俗。白族在治葬当天,人们用纸扎成高约三米的纸人,名曰:“方向”,立于大门之外。出殡时,由扮演文生的人上前叩拜,武官则骑马,手持大刀绕“方向”三圈,一刀砍倒“方向”,然后迅速逃走,示意“方向”已为死者开路。接着,鸣枪、鸣炮,开始出殡。

  移色吉

  移色吉(白语音译,意译为“打碑立墓”),是白族对建墓碑的统称。白族墓碑式样有多种。一般人家立“一层桥”,即在四方门里安碑心,不作雕花或台装;有的立“两道花门”,是在“城门洞”内安碑心,外加两道青石圈门,上雕龙刻对联。有功名的人家,则建“三碑四柱”的大墓碑,这种墓碑,从底到顶分三台,“城门洞”内建亭造阁,大碑放在正面,上刻葬者姓名及岁数,小碑安放于墓的两侧,一边刻死者传略,一边刻乡里名人诗赋。圈门外面有对雄狮,以示藏龙卧虎的气势。

  活水养鱼

  白族在丧葬过程中,当棺木下葬入土时,墓穴底部中央要安放一个海底缺罐,内装鱼和水,用红布封口,白族称为“活水养鱼”,表示选择的墓地是安葬死者的吉祥之地。

  烧西尼潘

  烧西尼潘(白语音译,意为“超度亡魂”)是白族的一种丧俗。这种丧俗,因地而异。一般居住边远山区的白族,在出殡的头天晚上,要用猪、牛、羊三牲对死者进行祭奠。

  祭奠时,由巫师“朵兮簿”念经指路,为死者的灵魂引路,使其进入天国。祭毕,众人在灵堂前“打歌”,通宵达旦。居住在坝区的白族则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

  尼期

  尼期(白语音译,意为“断气果”),是白族的丧俗之一。白族老人快断气时,子女给死者口中含一粒“断气果”。此果以银作外壳,内装荔枝、桂圆肉,表示子女给死者由人间带去衣禄,到阴间不至缺衣少食。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上一篇:丧葬仪式主持人主持词

下一篇:丧事榜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