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北京殡葬习俗 北京丧事流程10个环节详解

管理员2019-07-15【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北京丧事10个环节|北京殡葬10个流程

  原文网址: https://www.bztop10.com /html/zzwh/lylc/3316.html

  1.易箦

  旧京,人们多住四合院或三合院瓦房,每三间的两侧谓之“里间”,北房算做正房,除有里间外还通向耳房,谓之“套间”。这里间和套间都有砖炕。那时,人生了病都是躺在这种炕上休养,请个中医大夫来家诊治,很少有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一旦病情恶化,不堪救药,大夫就嘱咐家属“准备后事”。因此,这后事也就都在这里间、套间准备。家属首先要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板”。有的家主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病人尚未咽气之先,就得从炕上移到太平床(吉祥板)或搭床上,文言叫“易箦”,意思是换床。说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祥。其实是怕后人在这铺炕上睡觉时思想上□扭。易箦(换床)时,有的子女还要郑庄其事的说:“冲一冲就许好啦!”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2.小殓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要将寿衣给他穿好,否则就叫做没穿去,等于赤身裸体地到阴间去了。实际上,仅仅是人未死时,尸骨不僵,便于给他穿戴而已。寿衣,俗称“装裹”,即装老的衣裳,有的生前就预备好了。通常有人到了老年,选择逢有闰月(旧历)的年头做好寿衣的讲究。有用清装寿衣的,即清朝官宦的打扮,男的棉袍补褂、顶翎;女的蟒袍、霞帔。用者多系满人或清朝官宦,有的则用明装寿衣,即明朝的打扮,用者多系汉人。一般人家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不论什么季节死,一律穿棉的)。鞋,必须是布底,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

  台(莲台是佛的座位),成为“正果”了。绝对不用皮货,说是亡人如果穿皮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托生牲口了。同时内衣不钉纽扣,只缝飘带,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至于衣料,除缎子外,余者不忌,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故不用。衣服面子一般用春绸、湖绉,不能用夏季衣料。件数必须是单数。那时民间很重视衾物,少则三铺三盖,多则九铺九盖(一律用单数)。而贴身一层必须铺黄盖白,取“铺金盖银”之意。最后盖上黄料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陀罗经被”(清代

  必须经皇帝允许,民国以后则无所限),被上压一面镜子和一个秤铊。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停好后,灵床前设一临时供桌,上面摆着从家伙铺赁来的铜质塔形的“长明灯”(俗称“闷灯”),里边用棉花芯蘸油燃点,不准熄灭,说是给亡人到阴间照亮的。同时,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棍,每根棍顶尖上插一个面球,谓之“打狗棒”,说是亡人到阴间经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的。还有所谓“打狗饼”。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卷麻或绳索(满人用红线绳,汉人用素绳)将亡人双脚捆上,谓之“绊脚丝”。还要防止猫、狗进入停灵的屋内。一切办妥后,小殓仪式就结束了。全宅孝属便跪在灵床前高声举哀,烧化纸钱,谓之烧“倒头”纸。并将用棉纸捻成的“灯花儿”,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

  门外,一一燃点,谓之点“引路灯”。有钱人家为给亡人免罪安魂,请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诵念“倒头经”,随后将事先用彩纸糊好的轿车或轿子在门前举火焚化,谓之烧“倒头车”、“倒头轿”。如系满人,这时门前即竖起高约三丈的红幡。如系汉人,门外则挂起“挑钱纸”。即用一根裹了白纸的秫秸棍,挑上白纸钱,其张数要与亡人岁数相等,挂的位置是男左女右。另外,老北京人在城外有祖茔的,在人倒头后,就要派人下去通知茔地看坟的即刻组织人工打坑。

  3.报丧大殓(装棺材)前,丧家要给至亲好友送信,请他们来“探

  丧”,即瞻谒遗容。官宦宅门,绅商富户一般都用“本家门房”名义,临时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略谓“本家某老爷(或某大人,或本家某夫人)恸于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男曰正寝,女曰内寝)。谨择于某日某时大殓,某日接三。特此讣告。”下款是某街某胡同某宅门房某人报禀。将收口报人的姓名写在红纸条上,再贴在口报上端发出。口报不是正式讣闻(这时讣闻尚未印出)是为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的,后来变成通知参加接三的信了。口报(报丧条子)也是有钱人家通知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的办法。一般没门房下人,或者关系较近的亲戚,则须孝子孝孙亲自去通知,叫做报丧。报丧的孝子有时来不及做孝衣,只戴个孝帽子,腰上系一根孝带子,到了人家不能进去,拍门等人家出来,出来的人无论是自己的长辈,抑或晚辈,都要磕个丧头,说一声谁死了,什么时候入殓,即可告辞。所谓丧头比正式磕头简单,两手一扶地一哈腰就算了,不用正式跪拜。丧家门口也要贴出用白纸书写的报丧条子“某宅丧事”、“恕报不周”,并将所择定的丧事礼仪日程

  一并公布出来,例如:“谨择于历×月×日接三”、“谨择于夏历×月×日首七禅经”、“谨择于历×月×日番、道、禅经伴宿送库”、“谨择于历×月×日辰刻发引”。与此同时,丧家所有门联、门心、室内春条、以及盆景、帽镜、穿衣镜等摆设均须贴上白纸,原则上不能露红。室内像片即应翻过去放置。以示哀挽。

  4.开殃榜与领执照旧时俗以死者安葬为阴宅,坟茔房屋为阳宅。人们以为坟地“风水”的好坏关系到后辈家运的兴衰,所以有请阴阳家为之避凶趋吉的必要。以给人看“风水”为业的谓之“阴阳生”,尊称“阴阳先生”。他们各有堂号如“一善堂”、“七政堂”等,门前写着“地理风水阴阳二宅”的字样。过去死了人都要找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并请其开具“殃榜”。阴阳生受到丧家的口头请求后,首先让丧家将印有自家堂号的黄纸条子拿回去,贴在门口,以资辨认。阴阳生根据多年经验,为慎重起见,总是让来人先回去,自己却按兵不动,甚至等到丧家二次来请,才肯出马,因怕人未死就,本家犯忌讳。及至出马,找到贴有自己堂号的丧家,还要大喊:“瞧狗,您哪!”这是阴阳生的惯用语,故此老北京人谓阴阳生为“狗阴阳”,其中不无贬义。阴阳生进宅后,首先向死者行礼,然后验视死者的面部和手指甲,问明死者的生死年月日时,略加用手指推算,即用白纸墨笔,开具“殃榜”,也叫“殃书”。榜内开列有,择于×月×日×时入殓,人殓时忌何属相,例如忌马,则属马者棺殓时不得在侧,否则有种种灾殃发生,但“亲丁不忌”。何时“出殃”,所谓出殃,又叫“回煞”,说是死人魂魄什么时候回来,又说是死人的怨气什么时候出来等等。当回煞时,死人的屋子里和停棺材的地方,人都得避开,如果被冲了的话,要得黑白脸的病。就连植物被冲了也得枯死,所以从前养石榴树的人家,树上就系一根红布条,为的是“避煞”。此外,还有某月×日×时安葬等等。又说停灵几日犯“火期”(火灾)几日犯重丧(再死人)。此种不经之谈,当时官厅虽然明明知道,但未加取缔。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军北伐以前,北洋政府警察厅利用其能亲视死者的条件,对其营业便予特许。丧家到官厅申报死亡,请领抬埋执照时,必须出具“殃榜”始为合法(认为正常死亡,无自杀、他杀等情),才能由卫生局发给“出殡执照”。其文曰:“查×××现年×岁,原籍系×市、×县人,因患××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身故。经检验审查无误,准于×年×月×日经由××门至××安葬,仰城关验证放行。须至执照者。此证。右给收执。

  5.成服所谓“成服”即穿孝、戴孝。旧时穿孝、戴孝必须遵守从古代

  传统下来的礼仪,不准逾制和擅自更改,谓之“遵礼成服”。那时家里落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均按自身与死者的关系,即刻遵礼成服。由于北京是多民族的聚集之地,且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所以“成服”的形式亦不尽相同。从民族上有满汉之分;从地方上有南礼、北礼之分;从时代上有明、清、民国之分,因此极为纷杂。但经过互相融合,大同小异,仍有固定规律可循。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谓之“孝袍子”。子女孝衣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花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余者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子辈在孝帽子上钉粉棉球,长重孙钉一个,次重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南礼孝帽子用“三梁冠”,用竹皮做成,上边带纱布帘。至于满人只戴青布白疙瘩的帽头。女眷们一般是麻花包头;女儿、孙女则用白布带子扎头,后边耷拉很长。孙子、孙女均在孝袍的肩膀上钉一块红布,重孙子、重孙女则钉两块红布,谓之“钉红儿”。外孙子、外孙女均在孝袍的肩膀上钉一块兰布。如果死的祖父(外祖父)钉在左肩;如果死的祖母(外祖母)则钉在右肩。汉人无论男女,一律将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如有一亲健在,则不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满人不蒙白鞋,一律穿青布鞋。

  6.选材和转空有钱人家,生前早就置办了棺材,内装一不倒翁,前边贴上红纸寿字,寄存于材厂或庙里,称为“寿材”。通常每年上一道漆,搁几十年就上几十道漆,以便使之结实防腐。一般人家则是病人垂危或倒头之后才到棺材铺看寿

  材。做棺材的木匠,在老北京单是一行,谓之“斜木”行,专做所谓“轻重寿材”。棺材尺码有所谓四、五、六与五、六、七和放大样等区别。所谓四、五、六是底四寸厚,两帮各五寸厚,盖六寸厚;五、六、七以此类推。棺材质量不一,最上品有茵沉的,大都是封建帝王所用;其次是金丝楠的,花银元时,每口大约价值数千元之多,大都是封建王侯之辈使用。一般官宦、绅商富户用口“杉木十三元”的棺材就算不错了,这乃是较为高级的棺材,是用十三根杉木拼成的,底四根,盖三根,两帮各三根。价值银元二、三百元不等。较好的还有黄柏、红柏、松木的。其次有椴木、河柳、大叶杨、小叶杨、桑木、栗子木的不等,其中河柳的较结实,耐潮。每口由银元三十元至七、八十元不等。凡是讲究的,外边都涂了黑漆,用金色在两帮上

  画了“二十四孝”或“八仙庆寿”等图案,一般只在棺材头里画上一个圆寿字,周围有五只蝙蝠,谓之“头顶五福捧寿”,后边画上莲花。谓之“脚□莲

  花”。满人过去还讲究用一种特制的“大芦葫”材,比普通棺材尺码

  要大,成为六棱形,在大盖的前边做一大葫芦,往前探着,上有合页,可以折叠。(三、四十年代已不多见)丧家将棺材从材厂(棺材铺)往家里抬,谓之“转空”。照例由杠房找八名杠快,身穿绿驾衣,头戴浅碟式的小黑毡帽,上头插一

  支冲天锥式的红翎子,抬着一付小红杠将棺材高搭起来,不盖“过棺”罩片,由杠头打着“响尺”送往丧家。棺材到了丧家,不能空着进门,照例由丧家给装上金银财宝、五谷杂粮、煤炭等物,才能往进抬,谓之“不进空财”(“材”与

  “财”谐音)。

  7.大殓大殓称为“入木”,即将亡人安置棺中,这时亡人的孙男弟女

  等孝属都要在侧,谓之“亲视含殓”。殓前即应搭好灵棚,有的因时间紧促,来不及搭棚,就先搭个布帐棚。总之,停尸、停棺均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说是避免日精月华。入殓的形式不一,有置棺于灵棚正中入殓的;有在堂屋正中人殓的。同时,还有所谓“高殓”、“低殓”之分。高殓即将棺材放在“交木”(从棺材铺赁来的长凳)上,多系富户,而且还得有佛、道信仰的,谓“离地三尺即成神”。一般多是低殓,即将棺材放在地下。丧家首先用大烧纸包锯末子,亡人享年多少岁就包多少包,垫在棺底。然后,上头铺一层水红色的布,摆上七枚小铜钱,作北斗七星状(据说“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垫背钱”。入殓时,首先将亡人拌脚丝扯下来,然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头,其它子孙们在两边把衾单垫褥一兜,口喊:“爸(妈),请您迁居啦!”平平稳稳地放入棺内。这时,可从亡人身下摸出几枚铜钱。据说,这铜钱给小孩戴在身上可以避邪,没灾没病好养

  活。棺材里还可以放殉葬物,多是亡人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烟壶儿、核桃、手杖之类。然后将所有空当都填满棉花和锯末子纸包,并将“打狗棒”放入亡人袖口里。若无殉葬物,至少也要在亡人手里搁一个小元宝或一块银元,也有放一块手绢的,说是不能让亡人空手走。嘴里要含一颗穿有红线的珠子,穷人家则含个茶叶包,这对孝子来说,叫做“亲视含殓”。女人头上不梳大头,挽个髻,戴个“观

  音兜”,插个九连环(通常由已出嫁的女儿给打)。躺在莲花枕上,讲究的还要有放脚的脚蹬子,也是莲花形的。遗体放好后,即举行“开光”仪式,由长子用筷子挟着

  湿棉球,擦拭亡人的眼圈,口里念道:“净净眼,眼观六路”,再擦拭亡人的耳朵,又念道:“净净耳,耳听八方”;再擦拭亡人的嘴,又念道:“净净口,越吃越有。”最后,从衾单上撒下一小块布为之擦脸,随后用小镜子一照,转身为之摔碎。全体孝属一一向棺内探视,瞻谒遗容,转身大哭,谓之举哀,表示作最后的诀别。之后,杠房的人即将“子盖”插上,再将大盖盖上,大盖上有三个木楔,(不能用双数),先钉上一个,留着两个,等出殡扫灵时再全部钉死,怕是有尚未赶回来的亲属,要求瞻谒遗容。在钉木楔时,长子即跪于地下大喊着:“亲人躲钉!”至此,大□仪式就结束了。

  8.丧棚灵棚是丧棚(白棚)中的主棚。旧京人家落了丧事,不论举动

  大小,有的尽管不预备酒席招待来吊亲友(俗称不办事),只要举行最基本的丧礼,就必须搭个灵棚。灵棚大体上有三种形式:一是穷人家仅搭个兰布或青布帐棚。二是通常用的平棚,即平顶席棚,棚顶四周围上有白色的挂檐,上绘兰色花纹。玻璃窗上绘有兰色圆寿字。三是最讲究的所谓“起脊”大棚。清道光年间,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云:“京师搭盖丧棚,工细绝伦,点缀有花木鸟兽之形,起脊大棚有瓦栊、柁头,稳兽□头之别,以及照墙辕门,钟鼓楼高插云霄。”起脊棚远望有如宫殿,十分壮观。有起一条脊的,棚业的行话叫做“一殿”,上按四个兽头;起两条脊

  的叫“一殿一卷”,上按八个兽头;起三条脊的叫“一殿两卷”,上按十二个兽头。兽头皆按古代建筑图谱专门定制的,脊也有做花脊的,即用席做古钱形,状如横楣。所谓“殿”,即起脊宫殿顶的那一部分:“卷”,即有如北海公园团城上承光殿前边出来的那一部分。旧时,富户搭大起脊棚,将两院搭在一起,后院是“殿”,前院是“卷”,实是一个大棚罩上两个院子。灵棚(不论起脊、平棚)内,通常都要搭经台。搭在房上的叫“经楼”,棚行谓之“经托子”。(高高托起的意思)这是僧、道念经做道场的地方。如果只用一棚经,就在灵堂的对面房上搭一经台。如果是道场多,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棚经,那就连东西厢房上边也搭上经台,成为三面台,形状各异,喇嘛的经座系“宝盖式”;道士的经座是“楼阁式”;和尚的经座则是“佛龛式”的。通常经台高约二、三丈,用杉篙为架,上铺木板,上下均用木梯。经台居高临下,不妨碍来宾吊祭出入。而经台搭在房上,不占院子

  地方,以便于陈设纸活、祭席,给来宾设茶座、饭座。如果三面经台仍不够用时,还可以在下边再设一层高约半米的平台,铺上木板,围以栏杆。此多系尼姑、道姑和居士诵经之处。富户讲究的不但要在跨院搭上棚,以供来吊亲友休息或厨灶炊

  事之用。而且还要在门前搭起“过街棚”和“过街牌坊”。

  9.灵堂装殓既毕,当安放灵棺就位。如亡人上边无长辈就将北房风门和两边隔扇卸掉,将灵棺停于正中,头南脚北,下边垫起“交木”。(北京历来不兴将棺木放于地下)谓之“正寝”。讲究的人家还将棺木用绣花帐子围起,称为“堂罩”。未成令的小口或未扶正的姨太太则停灵于院中或偏停于正厅。把亡人的枕头置于棺下,等出殡时烧掉。灵前一般是挂上白布云头幔帐,讲究的则搭一座素彩牌楼,谓之“灵龛”,左右两侧均挂白布帘,为孝属守灵的地方。照例是男左女右(按孝属跪灵方向论)。灵棺前边放一尺以上的大幅遗像。灵前设供桌,挂素地绣花桌围。桌上摆香炉、蜡扦(点白蜡,讲究的是大白蜡烫着兰字),花筒一对,内插素色灵花,闷灯一盏。讲究的供器多是景泰兰的,铜者次之。通常摆一堂供(五碗),可多至三堂、五堂,供品不限、鲜果、糕点、冷荤热炒均可。特别讲究的还要在灵前搭一月台,状如旧式戏台,但比它略小,有头号、二号、三号三种台。头号台长宽各一丈八尺;二号台长宽各一丈二尺;三号台长宽各八尺。台的四角有绿色柱子四根,上绘金色花纹。顶上按有天花板,上绘仙鹤图案,取意“驾鹤仙去”。顶的

  四沿围以红色栏杆,下有挂檐。台底下四周有红漆栏杆,栏杆之下有“台裙”,白色黑纹或砖砌样。三面台阶,两旁设有扶手栏杆。台铺地板,上铺地毯。供桌就置于台上(台后是棺材)。凡属这种情况,多在正式供桌前,摆一小几,上设檀香炉一尊,两旁设檀香钉、檀香面(引香面)的小盘各一个,以便于来宾上香。(后边正式供桌上的大型景泰兰香炉上边有盖,不能烧香,仅是摆摆样子),小几四围挂上兰地绣片外,民国以来还压一白缎条,上书“请行鞠躬礼”字样。月台两侧还要摆上纸活,通常为执幡提炉的童男童女;灵人两对(一挎筐买菜的厨子,一端茶具的男仆,一端脸盆,牙具的老妈儿,一棒烟袋的使唤丫头),花盆两对,谓之“四季花盆”(通常为牡丹、荷花、桂花、干枝梅)。月台下边两侧,通常放纸糊的尺头桌子四张,金山、银山(小盆景形式)、绸缎尺头各一对。还有的糊些文房四宝、古玩陈设,甚至是麻将牌、烟具等亡人生前心爱的物件。月台前边的两根立柱上,习惯上都挂着姑爷们送的挽联,下边则放着近亲们送的花圈、花篮。

  10,停灵根据佛教的说法,凡夫死后,除了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而外,一般并不能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不是鬼,而是叫做

  “中有身”,或名:“中阴身”,即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间的一种身体。中阴身的时间通常是四十九天,在这阶段中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后的七个七期中,亲友们若能为他做佛事,则有很大效用。若以亡者生前的财物供施佛教,救济贫病,并且称说这是为了某某亡人超生而做的功德,亡人即可因此投生于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生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之后,再做佛事当然还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转生的类别了。按道教的说法,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魄散,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矣。(见《田艺蘅春雨逸晌》)所以做度亡道场最好在七七四十九日之内。

  民间根据上述观点,都在人死的四十九日(即七七)之内延请僧、道进行超渡。北京人亦不例外,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在家停放的日期。在家停放,必须做佛事、法事,不能干停灵。停放的日子必须是单数(从倒头之日起算,至发引),说是怕“重丧”。最少的为三天,此系赤贫者流。一般的是五天、七天、九天,富户停放半个月;三七二十一天;五七三十五天;甚至七七四十九天。第一个“七”谓之“首七”。每“七”都要办事,少不了预备酒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念经、送库。有的因某种原因不在家里办事,而是抬往庙里办事,然后停灵暂厝,对于发引、安葬的具体日期不做最后决定。报丧时只谓:“择吉开吊,安葬祖茔”。

  原文网址: https://www.bztop10.com /html/zzwh/lylc/3316.html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注册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