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梅葬蕊:远方,孤独

管理员2020-03-21【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远方,孤独

  梅葬蕊

  原本打算花几个晚上将暗地的小说、散文分开着看完的,没想到从《一只流浪狗的独白》开始,到《不要告别》结束,竟一口气读了下来。此刻,外面的市井声渐渐抵达都市每日的第一个高潮,我才醒悟我在网吧坐了整整一夜。揉揉惺忪的双眼,脑子里却还鲜活地留着暗地的文字,夹在文字中间的,是蹦出的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雾》里的那只可爱猫咪:雾来了──/ 蹑着猫的细步。/它静静地弓腰/蹲着俯瞰/港湾和城市/再向前走去。

  猫是我很喜欢的动物。它们的天性似乎就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村上春树时常在他的小说里提及流落街头、荒野的猫,为的无非赋予他的小说一种神秘色彩。但这层神秘里,在我看来,似乎还有另外的意义:猫比人类更能理解自然,更能接近自然,更能明晓远方指的是什么。

  我们常说,猫有九条命。大概是仗着自己命比人类多出八条吧,猫们有时肆无忌惮,不把人类放在眼里。我家养的那只猫就会时常出去走走。每次它不见了,我妈就会异常烦躁,满巷子地喊着找着。有时我为宽慰妈妈——让她觉得我这个儿子还是有点用的——会帮她“猫咪猫咪”地唤呼两声,但多数时只呆在家里看电视,因为我明白猫内心渴望的是去远方。只有流浪,它才能找回自己;当它觉得远方不过如此时,它会返回,一如它离开时突然。我家的猫就是如此,在外野了几天,它便又会出现在我妈的怀抱。每当这时,我总会想,猫,真是孤独的精灵,也许,它根本就从没喜欢过现在的栖身之所。

  朴树在《别千万别》中唱到:“这世界太快了 从不等待让我们很尴尬”。不错,这是个只求快只求更快的时代,它拒绝慢。即便有人想慢也慢不下来,因为无数匆匆的身影将他裹挟,不得已地,他要跟上他们的脚步——没人,会理解他的尴尬。于是流浪、理想这些东西渐渐成为子虚乌有;于是再没人停下急急的脚步,去从一只猫的眼里读出忧伤,读出孤独。

  暗地却是会停下脚步并认真将猫眼里的孤独读解出的人。

  我和暗地认识时间并不长,我也是最近才知晓她今年只有18岁,可是她文字里的敏感、细腻和超然的孤独,又是我印象中的80后写作者所没有的。这可能是因我读的书少,孤陋寡闻,我所看到的,同龄人的写作,大多都是刻意地为忧伤而忧伤,为痛苦而痛苦。这样造就的结果,只能是情感的不真实和离真正的文学越来越远。我想暗地的这种写作态度,是和她的成长有关的。小学二年级便因病休学的她,在比同龄人拥有更多时间面对自己心灵的同时,也定时常会有莫名的失落,而这,但靠心灵是无法解决的。就像猫到了远方,发现那儿并非它心中的乌托邦,它问自己为什么,心灵无语。

  在《寂寞日子里没有主题的胡思乱想》这篇散文里,暗地写到:“曾经见过真正的浪者。有人把他们与乞丐混为一谈,这是个荒谬的论断。他们可能一样满面风尘衣衫褴褛,然而其中意义迥然不同。就像我见过的那个浪者,我没有和他说过话,只是偶然地匆匆经过。他就那么坐在街角,静静地冷冷地,拒绝人们对于他近乎侮辱的施舍。他的眼神凛冽淡漠,仿佛可以刺穿一切。我认为流浪是一种超凡境界,那样不顾一切,拥有的财宝只有忘我地自由。很多人做不到这样。他们放不下名利放不下世俗放不下感情。他们在红尘中纠缠不休,为那些不断牵扯的是非欢笑和痛苦。佛家有句话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或许是形容那些流浪的人们最恰如其分的方式。《红楼梦》的最后宝玉就是这样做了,他义无返顾地跟着一僧一道走了,雪地上留下他们的足迹,‘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想站在那种高度来看俗世中的人们会怎样,是否会像得道的神仙,对着那些不停忙碌的小人物浅笑或者怜悯。”这段话看得我心猛地一颤,很难想像它出自一个17岁女孩之手。这年头年轻人高喊着口号,说自己想去远方漂泊的不在少数,可是,几人将流浪的真正意义、浪者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好好地作番体味呢?可以这么说,暗地身上,天然地有着猫的本性(说成灵性会更好)。

  为什么我们要去远方?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如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人一样,人生时孤独,死时亦孤独,孤独陪伴我们终生。我们想去远方的目的,大概是想将心里的孤独作个小小的抵消吧!正如齐豫在《橄榄树》里唱的:“为什么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只是一种指代,具体的形象对每人都不同。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人,这橄榄树是男人的爱;对我,是云南的白云蓝天或荷兰的风车;而对暗地,则是海边或西藏雪峰崖畔。而我们所共同希冀的,是橄榄树能将我们内心的孤独彻底赶走,让心灵更完美更纯粹,一如刚出生的婴儿般。

  可是,怎可能将孤独全部赶走?远方,仍会有孤独。

  我们需要做的,大概就是如暗地在《一只流浪狗的独白》的后记里所说的:“希望还在延续,我们就会幸福。”是的,我们只须怀抱希望,必须不对理想说再见。也许,希望永不能变成现实,也许,理想总是打击你我,但请怀抱着,正如暗地小说《无雪的冬天》里的那个男孩一样,他始终坚信自己能等到奇迹。即便7年过后,那奇迹如烟花消失,他的心,却始终地,会为他爱的女孩跳动。——即使暗地的结尾是:“像是一个告别仪式。此后林强的生命里,只有一个个无雪的冬天。”我仍认为女孩薇儿给他的爱,会是他心灵远方的那棵永远的橄榄树。

  远方的路途遥远,随时可能会出现死亡,可是,我们还是要去远方。

  死亡,在村上春树那里,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暗地这里,死亡也是件极平常的事。她的很多文字中,都有死亡的阴影出现。《假设:二十年的光阴以及可能性的未来》这篇小说中,死虽没直接出现,我却感受到了它与生亦步亦趋,水乳交融地融汇在一起。这让我想起小津安二郎一部电影的名字:“我出生了,但......”。是啊,出生了,却意味着你可能夭折;成人了,意味着突如其来的事故可能令你命丧黄泉;年老了,或因病或自然地,人总会死。那么,对死还有什么好害怕好提的呢?一个旅程而已。如果在死之前没能到达远方,没能如猫一样去远方看看,可能才会是最大遗憾。

  或许,我们终究会为生存而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但正如朴树在《旅途》里所唱:“一个叫做命运的茫茫旅途 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 在这条永远不归的路 我们路过高山 我们路过湖泊 我们路过森林 路过沙漠 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 路过幸福 我们路过痛苦 路过一个女人的温暖和眼泪 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和孤独”,当我们路过了那么多的高山、湖泊、花园、城堡,到达远方,看过别处的风景之后,为什么不能像猫一样,伸伸懒腰,返回后自足地过上一段平静的日子呢?毕竟,仅为生存的生活也是可以有尊严的。

  每个人都无法替代另一个人面对前方未知的孤独。我不能替暗地,暗地也不能代我,我们只能自己迎头撞上,或者,终结。但此刻,看过暗地文字后的我比以往要坦然地多,孤独并不可怕,甚至,它是美的,如小安的诗“好的孤独,令一切可以回忆”,也如里尔克的诗“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