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烈士陵园忠诚的"守墓人"

管理员2020-12-07【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27年前,黄坡烈士陵园里没有路,只有黄土地间自然踩出的小道。一到刮风下雨,不是黄土迷漫,便是泥泞满地。可就在这样的地方,却有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守护着一座座烈士墓、一个个烈士遗灰盒,并用自己的心血为陵园铺设了平坦路,建起了"公园式"陵园。他就是黄坡烈士陵园

忠诚的"守墓人"--刘凤真。

刘凤真在出生11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右腿致残,失去了行走能力。但命运的"戏弄"似乎并没有停止,15岁时,他因帮助同学掉入10米深的防空洞,左腿骨折;16岁时,他又遭遇车祸,左踝关节取了三块软骨,才保住了这只脚。

然而曲折的人生经历并没有让他向命运低头,个性倔强的他凭着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他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残疾不等于残废,要挑战命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一路勇往直前,学习修钟表、刻图章、配钥匙、做木工、切割安装玻璃……他用自己的特长为周边的人提供着服务。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的第三天,他主动捐款帮助灾区抗震救灾,并发动陵园全体职工献出爱心。当得知灾区紧缺的物资是帐篷时,果断决定随市民政局领导一道亲自将太原市八大殡葬单位一起向灾区捐赠的100顶帐篷送往灾区。当时他正患重感冒,还在输液。

刘凤真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计回报、不辞辛苦。他到底做过多少种活儿,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反正,群众需要,我就学着干"。做了那么多事,他从来不收取任何报酬,也不接受别人的谢礼。有人说他"傻",他一笑了之。

1984年3月,命运给了刘凤真一次机会,年仅25岁的他被调到了黄坡烈士陵园做管理工作。黄坡烈士陵园掩埋着当年解放太原的450名烈士的遗骨。看着一片荒凉景象的陵园,抚摸着一块块残缺歪斜的墓碑,骨子里有不服输性格的他决心改变陵园面貌。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他却从无半句怨言。他总说:"这是我的责任,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我都要守好这块烈士英灵的安息地。"

1989年清明节前夕,刘凤真成为陵园主任,他构想的"以园养园"的思路逐步变为现实。上任伊始,他将陵园的一辆锈迹斑斑的拖拉机卖了2000元,用第一笔自有资金买回了500只小鸡,开办了一个中型鸡场,然后用挣出来的钱,把纪念碑前1200平方米的小广场修整一新。同时,他与职工们自筹资金在省城和平南路办了个经销祭奠用品和骨灰寄存、安放公墓等的咨询处。随着经济收入的逐步增加,陵园面貌也开始焕然一新。烈士遗骨被重新掩埋,土堆墓改换成了水泥砌墓,墓碑也全部更换成了汉白玉,陵园内建起了烈士事迹陈列室,1991年6月1日,黄坡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太原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为了便于群众妥善安葬骨灰,从1993年开始,陵园积极响应国家骨灰处理多样化的号召,利用荒地开设了骨灰公墓,先后投资300万元修建了仿古三层骨灰寄存大楼两幢,开辟公墓区10个,修建各档次公墓上千冢,还兴建了名人墓区,走出了一条"以园养园"、自身发展的新路。

对于常人来说,每实现一步理想都需要付出无限的努力,然而对刘凤真来说理想更是在一步步艰难中实现。

27年的守墓工作,他将青春献给了烈士陵园。

27年的守墓工作,他从没有过节假日,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

27年的守墓工作,他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黄坡烈士陵园的每一个变化,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如今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让黄坡烈士陵园向省级重点烈士陵园迈进,并且筹划着建一座重度残疾人托养基地。

聚合标签:烈士陵园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本站推荐

[!--temp.kf--]